中国的奇迹:快递行业的断层式遥遥领先

中国有一个行业,实在是太牛叉了,我今天必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

你现在打开手机上的购物APP,随便选一件东西,哪怕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包螺蛳粉,点击“下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很有可能,明天,甚至今天晚上,一个穿着特定颜色制服的小哥就会敲响你的门,把这个包裹交到你手上。整个过程,你付出的快递费,可能比一杯奶茶还便宜。

这个场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对吧?但你有没有退一步想过,这事儿,其实“极不正常”?

我们来看一组让你头皮发麻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快递包裹量达到了惊人的1303亿件。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地球上每一个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在这一年都收了超过16个来自中国的包裹。这个数字,占到了全世界快递包裹总量的一半以上。

更恐怖的是,这一切,几乎是在短短二十年间,从一片空白中拔地而起。

这就引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建立起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快递网络的?是国家有什么宏大的顶层设计吗?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黑科技吗?

都不是。

今天,我就要为你揭开这个谜底。

你会发现,中国快递的崛起,不是一部规划好的史诗,而是一部充满了泥土气息、甚至有点血腥味的“野蛮生长”史。

它背后,是市场力量的狂欢,是三样东西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把它总结为中国快递的三大“杀手锏”。

第一大杀手锏:价格屠夫——把“发快递”做成“买白菜”

要理解中国快递,你必须知道一个地方——浙江,桐庐。

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走出了中国快递行业的“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的创始人。他们彼此之间,非亲即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桐庐帮”。

故事的起点,在上世纪90年代。

当时,中国只有一家独大的“国家队”——中国邮政。寄一份文件,动辄二十几块钱,而且速度还不保证。

这时候,一个叫聂腾飞的桐庐人,发现了商机。他用最原始的办法——人肉背着包,坐火车、坐大巴,帮杭州的企业传递报关单到上海。一单收100,除去成本,能赚70。

这就是中国民营快递的雏形,带着一股浓浓的“草莽”气息。

但真正让这个行业引爆的,是他们发明的一套“病毒式”扩张模式——加盟制。

这套模式,简直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天才设计。

总部不直接雇佣全国的快递员,而是把每个城市、每个片区的经营权,“承包”给当地的加盟商。

这些加盟商,大多是创始人的老乡、亲戚。

他们自负盈亏,自掏腰包买车、租仓库、雇人。

这带来了什么?

第一,闪电般的扩张速度。

总部几乎不用投入重资产,就能在一夜之间,把网络铺遍全国。靠的是什么?是中国社会最坚韧、最强大的关系网络——血缘和地缘。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惨烈到极致的价格战。

每个加盟商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为了抢地盘、抢业务,他们只有一个武器:降价。

今天你敢降到15块,明天我就敢降到12块。很快,价格战从加盟商之间,烧到了总部层面。

当时,最大的客户是谁?是淘宝上的小卖家。为了争夺这些订单,快递公司们杀红了眼。快递价格,从最初的每单20多元,一路狂泻。

到了2012年前后,江浙沪包邮区的价格,已经跌到了5块钱。到了今天,很多电商大客户的单票价格,甚至被压到了2块钱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把一项专业的服务,硬生生地做成了“白菜价”。

这种“自杀式”的降价,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是恶性竞争,是行业毒药。但恰恰是这种“毒药”,成了中国电子商务起飞最关键的“催化剂”。

你想想,如果每发一个包裹都要二三十块钱,那些在淘宝上卖十几块钱小商品的卖家,还有活路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价格屠夫”,把物流成本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才有了后来中国电商的爆炸式增长。

这是中国快递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法宝:用野蛮的、甚至不计后果的竞争,把价格打穿,为电子商务这棵参天大树,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第二大杀手锏:效率机器——给“毛细血管”装上“高铁引擎”

价格战打到最后,大家发现,光靠便宜已经不行了。当价格都趋近于成本线时,比的是什么?比的是效率和服务质量。

于是,中国快递行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一场围绕效率的“科技军备竞赛”。

如果你有机会去看一下今天中国一个大型快递转运中心,你会被那个场景震撼。那不是你想象中的人山人海、手忙脚乱。那是一个巨大的、安静的、由机器主导的“钢铁巨兽”。

成千上万个橙色或蓝色的“小机器人”,驮着包裹,在地面上有序穿梭,自动扫码、自动称重、自动分拣,把包裹精准地投入到通往不同城市的卡口。

一个几万平米的场地,可能只需要几十个工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一套这样的自动化分拣系统,一小时可以处理超过7万件包裹,准确率高达99.9%。

这背后,是快递巨头们疯狂的资本和技术投入。

第一,是地面上的“天罗地网”。

他们修建了全世界最密集的转运中心网络。中通快递,作为行业里的“成本之王”,在全国拥有近百个一级转运中心,数千条干线运输线路,每天有上万辆高运力卡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第二,是天上的“空中走廊”。

以顺丰为代表的高端玩家,更是把战场延伸到了天空。顺丰,拥有超过80架全货机的自有航空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货运航空公司。

当你在深夜下单,希望第二天早上就能收到一份急件时,很可能就是顺丰的飞机,在一万米高空,为你连夜飞行。

第三,是数据驱动的“智能大脑”。

每一辆车、每一个包裹的实时位置,都被上传到云端。系统会根据实时路况、天气、包裹量,动态规划出最优的运输路线。

这场效率革命,把中国快递,从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硬生生拽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如果说,“桐庐帮”用加盟制构建了遍布全国的“毛细血管”,那么后来的科技投入,就是给这个庞大的网络,装上了一个个“高铁引擎”和“智能芯片”。

为什么他们愿意这么不计血本地投入?

答案还是那两个字:竞争。你不投,你的速度就慢,你的成本就高,你的包裹就会破损,你就会被市场淘汰。

在那个“不增长,就死亡”的战场上,投资科技,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生存。

第三大杀手锏:数字大脑——一张看不见的“天网”

如果说,价格战解决了“用不用得起”的问题,科技战解决了“快不快、好不好”的问题,那么中国快递的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法宝,就是解决了“如何协同”的终极问题。

光有快递公司自己玩命是不够的。如何让上游数百万的电商卖家,中游十几家快递公司,下游数亿的消费者,天衣无缝地协同起来?

答案,是一家公司的诞生——菜鸟网络。

2013年,阿里巴巴牵头,联合“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成立了菜鸟。马云给菜鸟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极其清晰:阿里自己不做快递,但菜鸟要成为快递行业的“大脑”和“操作系统”。

菜鸟是一家非常奇特的公司。

它自己不拥有一辆快递车,不雇佣一个快递员,但它却能调动全国超过70%的包裹。它是怎么做到的?

靠的是数据。

第一,电子面单。

在菜鸟之前,快递面单是手写的,地址五花八门,分拣全靠人眼识别。菜鸟推出了标准化的电子面单,把每一个包裹都数字化了。

这一个小小的改变,让自动化分拣成为可能,也让全链路的数据追踪成为现实。

第二,数据预测。

每年“双十一”,才是对这个系统真正的终极压力测试。

一天之内产生超过十亿个包裹,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物流灾难。菜鸟是怎么应对的?靠的就是大数据预测。

它能提前一个月,就预测出某个品牌、某个型号的商品,在某个城市大概会卖出多少件。

然后,它会协同商家和快递公司,提前把货物,部署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前置仓”里。

所以,当你“双十一”零点付完款,发现早上包裹就到了,别惊讶,那是因为你的宝贝,可能在你下单之前,就已经在离你家几公里的仓库里等着你了。

第三,实时协同。

菜鸟的系统,像一个巨大的交通指挥中心,实时监控着全国数百万快递员的位置、路线和配送负载。

它能智能地给快递员派单,优化他们的配送路线,甚至能在某个片区爆仓时,紧急从周边调动运力支援。

如果说,各大快递公司是这个庞大物流帝国的“军团”,那么菜鸟,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总参谋部”。

它用一张由数据编织的“天网”,把所有独立的参与者,连接成一个高效协同、荣辱与共的生态系统。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再回来看最初的问题。中国快递的奇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答案已经清晰了。

它始于一群“桐庐草莽”发动的价格革命,他们用加盟制和价格战,奠定了行业的基础;

它加速于一场由资本大量投入、竞争驱动的效率革命,各大公司通过疯狂的科技投入,构建了强大的基础设施;

它升华于一次由平台巨额投资引领的数据革命,菜鸟网络用一张看不见的“天网”,将整个生态捏合成了一个整体。

资本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了,通过迂回生产,最终让一个东北人,仅需付不到两块钱,就让义乌一个商品通过十几个环节协作、几千公里送到他家。

快递公司居然还能赚钱。

这他妈的是世界奇迹,有什么奇迹能比得上这种成就?

这背后,没有一部包罗万象的顶层设计蓝图。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市场的力量。

是残酷的、赤裸裸的、甚至是野蛮的竞争,逼着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小小的加盟商,还是千亿市值的巨头,都必须用尽全力去创新、去降本、去提效。

这个过程,当然充满了汗水、辛酸,甚至眼泪。

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小哥的艰辛。

但是,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充满了生命力的“野蛮生长”,最终“涌现”出了今天这个让世界惊叹的效率奇迹。

中国快递的故事,证明了,当你真正相信市场,把舞台交给那些最渴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时,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创造力,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