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当代制造业的终极版本
封面图片标题,特朗普建设伟大中国的题目,不是我编上去的,而是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作者MOIRA WEIGEL的文章标题。
不过,他这篇文章其实并没说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从自己作为一个Temu(拼多多的海外版)的商家在深圳接受培训的时候,听人们把特朗普叫做“川建国”,这个称呼的意思,说特朗普是中国一个爱国好儿子,在美国持续制造混乱,努力推进中国的利益。
他在文中提到,Temu是Meta的最大的广告买家,而拼多多和shein都是谷歌公司最大的广告买家,而亚马逊上有一半的顶级商家都是来自中国,而其售卖的商品,更是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
就利用这个单薄的证据,他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高额关税,不太可能实现他让制造业就业岗位回流美国的目标。相反,关税将迫使美国人为他们一直在亚马逊购买的那些普通商品支付更多的钱。
在这里,我想借着他的文章延伸一下,深度讨论一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为什么不仅不可能让全球的制造业回流美国,而且会在很大程度强化中国的制造业地位,最终真的造成**“让中国再次伟大”**的效果。
其实,前面我曾经花了很大功夫写过一篇自认为可读性还行的文章,主要是从美国的角度考虑,论述了为什么其制造业不可能回流:
文中提到,现在特朗普的MAGA人群所想象的制造业,和真正的现代制造业,根本不是一码事,而且以美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注定使得普通美国人不愿意、更不可能再进入工厂“吃苦”,从事他们所谓的制造业工作——从衣帽鞋袜的生产,到造船工业的崛起,再到高端芯片的组装……
这篇文章呢,主要是借鉴知乎上的“自牧”答主的一篇帖子,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现代制造业选择了中国,为什么中国能够建立起全球最全的产业链,为什么如今中国的制造业的产量可以吊打如今的西方7个大国之和?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下面这个东西的发明。
没错,就是集装箱。
按照答主“自牧”的说法,20世纪晚期的全球化,与此前的全球化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在有了集装箱之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到了极细的地步,而这种极细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又反过来要求沿海的深水良港、沿海平原的密集水运网络、发达公路网以及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劳动力……
当前全世界所有区域中,满足这四个条件最好、最大的区域,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平原,而他们都在中国。
之所以要深水良港,是因为船越大,集装箱单位运输费用越便宜,制造业的成本就越低,只有深水良港,才能撑得起当代大规模制造业的庞大运输任务,才能实现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
之所以要求沿海平原区域的水网密布,一是因为要有土地方便建立工厂,但要建立起产业链上互相配合的工厂集群,就必须要有方便的水运网络,二是因为工厂建设中,许多机器以及设备都是超大型的,很难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或者可以通过公路铁路运输,但成本和安全隐患极大。
如果水运发达,那么工厂内部有码头,直接水运吊装上岸,就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座工厂。在工厂建成后,大宗原材料、零部件通过水运进出,又能省下一大笔费用,作者还直接用图片对比了公路运输和水运的差别……
之所以要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是因为集群制造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其他物资,需要尽快响应,就像神经末梢对于大脑指令的反应一样,陆路运输越顺畅、越快速,那么制造业的成本就越低,产业链集群的运转就越顺畅。
至于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劳动力,这个就更不必说了。
换句话说,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就是当代制造业的先天圣体,那些沿河修建的一系列工厂,形成了制造业集群,上游和下游,设备厂和配套厂,工厂维修和设备更新,零部件厂和组装厂,一环套一环,带来的是制造业成本指数级降低。
正因为有了这些条件,中国才能以全球几乎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来以前发达国家想都不敢想的无数物美价廉的制造业商品,由此才能被称为“发达国家的粉碎机”。
无数看起来很精密很复杂的制造业产品,到了中国产业链工厂一拆解,结论都是——不过如此。
从冰箱空调到洗碗机微波炉空气炸锅等厨房电器,从台式电脑到手提电脑再到手机和平板,从电动自行车到平衡车再到电动汽车,从挖隧道的盾构机到医疗用的高端检测设备……
只要中国的工厂,介入该产品的制造,该产品的价格就会呈指数级往下掉,对于原本能够舒舒服服获取高利润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可不就是“粉碎机”么?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难道其他国家都没有满足这个四个条件的地方了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口稠密的沿海三角洲地带呢!
是的,他们有的,但相比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条件上,都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第一个吃到集装箱红利的是日本,1966年通过了“国土干线公路建设法”大建高速公路,并利用背山靠海的港口优势,日本发展出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从196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就是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时代,靠的就是基于“集装箱运输”的这一天降馅饼,但日本毕竟国土相对狭小,而且随着日本人的收入水平在1990年前后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再加上遭遇美国贸易战关税和金融制裁,日本制造业不得不选择了向海外发展,成就了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以及后来的中国。
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学习日本成功经验,同样利用深水良港和路网的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上世纪1980年代到2000年,香港港、新加坡港、釜山港、高雄港曾长期霸榜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五。
人口多寡决定了制造业集群的复杂度和分工细致度,亚洲四小龙,没能取代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因为日本的人口是亿级,而非千万级。
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是十亿级别的人口!
就这样,基于集装箱运输的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自90年代后期开始,源源不断被吸引到中国,其他国家原本尚可勉强维持的制造业体系,面对这种摧枯拉朽的成本冲击,几乎全部都溃不成军,中国一步步建成了全球最全、最深、最广、最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集装箱革命”之下,全球的制造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欧洲中部的内河航运倒是非常密集,貌似能和珠三角或长三角一比,但其一年的货运量,居然不到长江的1/15,也不到珠江一条河的50%,再加上欧洲人人收入都那么高,高福利养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再去搞苦哈哈的制造业?
尽管如此,中欧-西欧的航运业,还是养出来了西欧的制造业巨兽——德国。
美国的五大湖区区也算是水路交通发达,但运河网络却根本没有连通,主要是湖面而陆地相对较少,人口密集度不够,而且美国东西海岸工业区不互通,再加上美国人收入这么高,谁愿意再进苦哈哈的工厂打螺丝?
当然,毕竟国家体量庞大,再加上掌握着核心的设计、品牌等技术,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依然是遥遥领先,其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中国的一半左右。
日本的五大工业区,是除了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外全球最好的区域,尽管没有中国沿海平原的腹地广阔,但拥有上亿训练有素的人口,所以日本制造业产值全球仅次于中美,在光学、精密仪器、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也是牢牢把控。
韩国、台湾条件尚可,但腹地平原狭小,人口有限,所以同样占据了高端制造业的一部分生态位。
其他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意大利以及近年来很火的越南、印尼等,哪怕具备一定条件,但要么缺乏深水良港,要么缺乏广阔腹地和人口,要么缺乏密集内河航运或者高速公路网,所以,不管其人均GDP高低,都只能在全球的制造业生态位中占据很小的咖位。
关于知乎答主的原文,我放在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因为当代产业链已经细分到了非常非常细的地步,无论是一台电动汽车的制造,还是一部苹果手机的组装,从原材料到最终的成本,可能需要辗转全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进出各国海关才能实现,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是最低的,而效率是最高的。
像特朗普这样,动辄加上10%以上的关税,如果再遭到其他国家“对等关税”,那就意味着,这些产品在每一次进出海关的时候,都会增加10%以上的成本,如果几十次进出海关,其成本将出现好几倍的上升,这根本是当前这个世界产业链体系运行所无法承受的阻碍。
这里我引用一个老乡的视频,来看苹果手机与中国制造业的关联程度。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除了干扰全球的产业链运行,在这个世界上制造更多的混乱之外,并无其他任何好处,所有那些给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辩护的人,都是从未真正参与到全球的产业链生产的人。
更进一步,只要集装箱运输的方式,不发生根本性变革,不管特朗普加多高的关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的地位也不会改变,而且,有了美国这个“关税敲诈”先例,朝令夕改的其他政策,没有几个企业家,敢选择在美国投资建设工厂,美国也不可能迎来所谓的制造业回归。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敲诈和对其他国家的粗鄙态度,让全世界都认清了其团队成员的草台班子本质,这已经大大损害了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所建立的全球信用。
特朗普的关税敲诈,彻底打碎了美国长久以来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信用,作为当前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在科技树方面的攀登,更多先进技术被攻克,可能会有更多企业家从成本、产业链完备、工程师红利、政策稳定预期等角度考虑,反而会加大在中国先进制造业方面的投资。
所以,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关税讹诈,反而真的有可能变成“让中国再次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