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立医院为何“质优价廉”?——一场对市场规律的奥派式深扒

按理说,一个行业如果管制严重缺乏竞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奥派)的常识,那一定会出现:

垄断、效率低、服务差、价格高、腐败滋生……

但诡异的是,中国的公立医院在很多人心中,竟然成了“又便宜又好用”的代名词。你几百块在三甲医院拍个CT、做个血检、听权威专家讲解一通,有时候甚至不用挂号费。这种现象,听上去很“社会主义”,却又非常不符合奥派逻辑。

那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它凭什么不崩?

一、公立医院真的“质优价廉”吗?

价格角度看:

  • 普通门诊挂号:5~20元不等;
  • 血检/B超/CT检查:比私立医院便宜 3~10 倍;
  • 大型手术或住院:医保覆盖广,自付比例低;

质量角度看:

  • 三甲医院医生数量、科研能力、接诊能力全国领先;
  • 疫情期间中国大规模动员医疗资源能力全球罕见;
  • 医疗成果和生存率在部分科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所以,“质优价廉”是相对存在的——尤其在和美国、印度、私立医院对比时尤为突出。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在看起来“计划经济+垄断”这种“反市场”的机制里,它竟然没崩,还能跑?


二、奥派视角下的解构:为什么不合理的系统还能跑?

1. 它确实“亏”,但被财政和医保托住了

  • 中国公立医院多数情况下不靠诊疗赚钱,而是靠“财政补贴 + 药品分成 + 检查收益 + 医保返款”等结构性安排托起来的;
  • 医保是最大“买单者”,政府通过医保调节价格和分配资源;
  • 医院即使运营亏损,财政也能“兜底”;

奥派认为,一个价格扭曲亏本运营的系统本应崩盘,但如果你背后有一个税收支持的再分配系统,它就能“强撑”着运作。


2. 医疗资源仍存在市场“影子价格”

别被表面迷惑,价格看似低,但时间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地域壁垒等,形成了“看不见的市场价格”:

  • 专家号“一号难求”,出现黄牛、加价、内部渠道;
  • 较好的医生时间极度紧张,5分钟一位病人,根本没空交流;
  • 地方医疗水平严重不均衡,一线城市患者向大城市集中,形成“倒挂”现象;

在奥派看来,市场的本质不只是标签价格,而是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所谓“免费”,其实藏着许多隐性成本。


3. 医护“内卷”承担了系统的低效外部性

  • 医生常年超负荷工作、晋升压力极大、收入增长有限;
  • 护士“跑断腿”、值夜班的年轻医生靠“奉献”填坑;
  • 医生看病如“流水线”,缺乏人性化;

也就是说,中国公立医院之所以“低价”,不是因为体制高效,而是因为系统把效率的成本转嫁给了个体的“燃烧自己”。


三、那么,这种“非市场机制”可持续吗?

答案是:短期可持续,中长期不确定性大

✅ 它能持续,是因为:

  • 国家财政仍有能力“砸钱”托住医疗系统;
  • 医保体系仍具备支撑力;
  • 民众对“平价、能看病”的需求压倒性强大,社会共识牢固;
  • 医护仍在“信仰驱动”下坚守岗位;

❌ 但它可能不可持续,是因为:

  • 医护收入被压制,人才可能流向私立医院或国外;
  • 医疗需求老龄化+慢性病持续增长,医保压力加剧;
  • 政府财政收入承压,无法长期支持高额补贴;
  • 医疗资源集中、官僚系统复杂,改革难推进;

四、真正违反奥派原理的不是医院,而是“价格机制被取消”

奥派核心理念是“价格是信号”。

而中国的医疗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价格机制:

  • 没有价格信号,就无法有效引导供需匹配;
  • 没有价格弹性,就没有创新驱动力;
  • 医护服务也缺乏精细分工、差异化竞争;

这套机制只在“国家兜底+信息控制+牺牲效率”的框架下才能运行。一旦财政、舆情、医生三方中有一方失控,就会连锁出问题。


五、未来可能的“奥派式改良路径”

  1. 部分项目市场化:如挂号、服务、VIP通道,允许价格弹性;
  2. 医疗分层分类:建立初级诊疗系统,缓解大医院压力;
  3. 医生多点执业:形成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4. 医共体试点下放:赋予县域自治医疗系统更多自主;
  5. 医保与医院分离:建立“第三方买单人”逻辑;

六、结语:在国家主导下的“拟市场体系”

中国公立医院不是违背经济学,而是创造了一种「行政保障型的准市场模型」:

它靠行政调配维持表面秩序,靠医保分摊风险,靠医生拼命撑起运行,靠信息不对称维持效率。

但它不是自由市场,也不是计划经济。它是一种混合体,是一个“先让大多数人活下来”的解法。

对奥派来说,这是一个短期有效、长期效率低下、极度依赖制度稳定性的系统。它不是永续的,但它确实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