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以来长期被污名化的“资本”,其本质到底为何?“利息”其本质又到底为何?
米塞斯曾言,同一时代对经济学做出实质贡献者从未超过二十人。若以原创贡献作为授予教授的标准,则走遍世界也难觅几位真正的经济学教授。然而,正是这位极其苛刻的米塞斯,曾热泪盈眶地致信费特,坦言自己连日反复研读费特的资本利息论文,获益良多。事实上,米塞斯《人的行动》中的利息理论,其思想根基完全源自费特的启迪。
*一 被遗忘的奠基者:费特的思想丰碑*
罗斯巴德唯一为另一位经济学家编纂的文集,便是费特这部《资本、利息与租金》。毫无疑问,弗兰克·阿尔伯特·费特(1863–1949)是与门格尔、米塞斯比肩的大师,但他在经济学史上亦是一位长期被遮蔽的巨匠。作为奥地利学派早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费特以逻辑利刃剖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迷障,在资本、利息与租金三大领域完成了革命性重构。
费特之卓绝,首在其学术风骨。当美联储以“科学顾问”之位相邀,他斥其“假学术之名行干预之实”,断然拒绝。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904)早于米塞斯《人的行动》四十载,却已勾勒奥地利学派主观价值论的雏形;而《资本、利息与租金》所辑论文,更直指经济学核心症结——术语的混沌与逻辑的断裂。
*二、破壁之作:统一分配理论的三大支柱*
费特以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为基,构建环环相扣的三级价值决定体系,彻底消解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割裂之弊:
1. 价值决定的三重机制
消费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之律,满足即时效用;
生产要素租金:定义为任何要素的单位时间服务价格(如机器月租、专利年费、劳动力时薪),由边际生产率决定;
资本价值:未来租金流以社会时间偏好率(利率)贴现之现值。
2. 三大理论革命
(1) 资本理论:终结“土地-资本”二分法
批判庞巴维克视资本为“具体工具集合”,克拉克喻作“永久基金”,皆未触及本质。费特构建资本新范式,直指资本本质是“未来收益索取权的现值评估”(货币计算价值)。土地价值非因“自然恩赐”,实为预期地租之贴现值;厂房估值亦非因钢筋水泥,而在其未来租用收益折现。其划时代意义在于彻底揭穿李嘉图“土地特殊论”之虚妄,使所有生产要素在资本化逻辑下统一。
(2) 利息理论:纯时间偏好理论
批判庞巴维克“迂回生产生息论”混淆技术效率与价值创造;费雪“不耐理论”未彻底剥离生产力杂质。费特直言利息纯然源于人类时间偏好——即当前财货优于未来财货的普遍心理倾向,利率即时间偏好率之市场表达。不妨试举一例:烧家具取暖者,未涉货币交易,却以毁未来效用(家具资本价值)换当前温暖,恰证时间偏好为利息之本。
(3) 租金理论:从“特殊剩余”到通用服务定价
批判李嘉图“级差地租”将租金绑定土地,马歇尔“准租金”仍存要素等级之见。费特定义租金为要素服务的单位时间价格。无论沃土年租、工程师月薪、数据中心机柜费,定价逻辑皆同:由边际生产率决定,经时间偏好贴现。他否定“零租金边际”概念,证明所有要素边际单位皆产生租金。
*三、**未竟之争:“资本”本质之世纪辩难** ***
费特理论最激荡处,在于挑破奥地利学派内部潜伏的根本分歧——资本本质究竟是“货币计算价值”还是“资本财结构”?
\1. 两条路线的分野
门格尔-费特路线:门格尔晚年明言:“资本唯一真义,乃商贾所用之货币价值总额。”费特一脉相承,坚称资本即未来收益的贴现总值,与实物形态无涉。
庞巴维克-哈耶克-拉赫曼-罗斯巴德路线:则精心阐述一种基于物质、技术意义划分的“资本财异质结构”理论,以生产阶段、技术迂回解释经济周期。
\2. 米塞斯的矛盾与困境
米塞斯《人的行动》暴露两重逻辑断裂:
定义矛盾:前文称资本为“可控财货货币当量”(含货币、消费财),后文骤缩为“资本财货币价值”(排除了货币与消费财)。
储蓄悖论:所谓“单纯储蓄”(持现避险)与“资本家储蓄”(投资牟利)之界,实难自圆。若货币本为应对不确定性,则二者本质何异?
*四、**遗响千载:术语革命与人的行动科学**未竟之争** *** ****
1949年,费特临终疾呼:“经济学亟需术语革命!”本书即此革命之纲领:以时间偏好为利率之锚;以资本化为价值之尺;以租金为要素服务之价。
此三论相衔,终使经济学重归人的行动科学之本真——一切价值源于个体选择,一切现象见于主观估值。费特曾言:经济学研究必须时刻把价值的因果放在心中。斯人已逝,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