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会被凯恩斯之流统治

图片

现在美国还处在加息周期中,众人期盼已久的降息并没有到来。而加拿大央行和欧洲央行已经宣布降息。他们觉得通胀的预期降低了,所以可以降息了。如果通胀预期高,那就加息。这就是他们加息降息的逻辑。

拜登政府宣称,现在美国的失业率创历史新低,股市处于历史高位,经济非常强劲。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较高的通胀率,因此要通过加息,抑制投机活动,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较高的通胀率?

是疫情时期海量地发钞票大撒币造成的。钞票从银行系统流入实体经济,引发价格结构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效应有滞后性。

通货膨胀,始终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图片

在主流经济学的定义中,把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普遍上涨。但是物价上涨,不过是信贷扩张,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的一个结果。他们是把现象当原因了。

之所以这样定义,是想掩盖物价上涨真实的罪魁祸首,那就是货币超发,以脱逃公众的指责。没有黄金储备做基础的货币超发,其实就是印假钞。如果更多的公众知道这个真相,他们将会响应荣·保罗和米莱的号召,炸毁美联储,把印钞的劫匪们全部逮捕。

但是即便是按照主流经济学对通胀的定义,不把通胀看做一个货币现象,我们仍然要问,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供求关系。必定是因为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了物价上涨。需求旺盛或者不变而供给下降,就会导致普遍的物价上涨。那么是谁在增加需求,谁在打击供给?

是美国政府。

超发的货币,最先来到谁手里,谁最受益?当然是美国政府。不管经过多少神秘的步骤和欲盖弥彰的包装,终归就是一个骚操作:左手印钱右手花。美国政府拿到了新增的钞票后,就有了更强的购买力,将民众的财富汲取一空。于是,美国政府可以不断地扩大支出,增加了属于它——而不是消费者——的需求,推高了物价;这个过程同时产生的效应是,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扭曲了生产结构,将稀缺资源吸引到自己手中,挤出了私人投资,由此导致了生产力下降。因此,物价上涨了。

试想,假如不是这些多发的钞票,结果将会完全相反,会出现价格通缩。但恰恰就是因为美国政府不让出现价格通缩,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断地扩张支出,由此推高了物价。

现在,荒诞的一幕出现了:美联储开始出面,要抵御通胀,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整个就是一场贼喊捉贼的把戏,这个意思就跟让纵火犯去救火差不多。指望美国政府来拯救经济,就像让黄鼠狼来看守鸡窝。

失业率很低,同样是超发货币的结果。但这种低失业率,是不可持续的。

在凯恩斯看来,如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那么政府纸币的发行就可以增加资本,通胀能够使石头变成黄金。

注意这个资源,就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品,当然,包括劳动力。

通过增发信贷,给企业家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储蓄在不断地增加,可以调用到生产中,于是那些过去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也得到了利用。沙漠里都在建楼,可不得大量地使用资源、大量地雇佣劳动力吗?

通过降低利率,让企业家误以为延长生产过程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廉价的信贷资金,鼓励了企业家的盲目冒进。因为利率决定了能够把多少当下的资源转移到较长时期的生产过程中,而不影响当下的消费。利息的机会成本就是利润,当利息很低,投资就更加有利可图,而越是长周期,越是利润丰厚。

于是,经济一片繁荣景象,那些过去未被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过去未被雇佣的劳动力,现在都有了工作岗位。而且,由于资源和劳动力总是稀缺的,货币扩张后的竞买过程使其价格(工资)也在攀升。

多么神奇的过程!仅仅通过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像拉橡皮筋一样地调整利率,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一个更加神奇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反过来说,克服高失业率的办法,就是印钞票。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个透射着浓浓的弱智气息的理论,错误在哪里呢?

凯恩斯从来没有没有解释过,为什么资源会闲置,没有被充分利用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要求的价格或者工资过高。

一块土地或者其他资源,你要价太高,必然就闲置了;一个工人,要求的工资太高,就必然失业了。

但是在自由市场中,价格是随行就市,非常灵活的,永远处在波动中,永远向着市场出清的均衡方向迈进。怎么就出现如此僵化的、不能下跌的价格呢?

因为有人在破坏自由市场。

在商业周期的繁荣期,由于信贷刺激和人为设定的低利率,企业家竞买各类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将其投入到较长时期的迂回生产中,必定推高要素价格。但是信贷资金增加了,真实的生产和储蓄并没有增加,这就意味着消费品行业的资源出现短缺,生产结构在扭曲。因此必定以生产到中途难以为继而告终,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企业破产,各类生产要素失去原有作用而闲置,劳动者失业。

这些要素被释放出来,增加了市场的供给,在正常状态下,必定导致价格下降、工资率下降,才能被重新投入使用。

要想让经济快速走出萧条,办法就是,要允许要素和劳动力价格下降,才能重新启动投资进程。

但是这个时候,政府要出来救市,要搞大基建把经济“拉起来”,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就无法下跌,一直被绑定在错误的生产结构中无法释放;工会组织采取暴力手段不允许工资下降,国家立法通过最低工资法,导致工资率高于市场水平。

由此,大规模的资源闲置和错误配置,以及工人失业发生,萧条不断地延长和加深。

然而凯恩斯这个妄人,又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呢?

他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是刚性的,实际上不能降低货币工资,因此在工资变得过高以至于无法“充分就业”的时候,就必须通过降低货币价值的曲折进程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继续发钞票。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就会骗过那些工人,因为这时候货币购买力下降了,看起来工资上涨或者不变,但那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是下降的。由于实际工资下降,所以工厂就又可以继续雇佣工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这就是“货币幻觉”。

这种弱智的办法,必须假定工人无法感知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完全意识不到名义工资看似不变,而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也就是,必须假定工人都是sb的程度。

然而任何工人只要拿着通胀后的工资去一趟超市,发现他的工资虽然不变,但是买的东西更少了,一切都清清楚楚。

所以到底谁是sb?

当工人很快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要求高于通胀率的工资增加额。在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的情况下,这种要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要价太高,他们又一次地被闲置——失业了。

然后,继续发钞票,将这个流程重新走一遍……通胀的恶性螺旋。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由于不断地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允许市场的自由调整,不允许价格的下降,正常的生产结构被完全破坏,从经济中不断汲取资源,并将其锁定在错误的生产中。由此,信贷扩张持续,资源的价格还在不断上涨,失业率却不断地增加,萧条将不断持续下去。

这就是滞胀。

有些人一智障,经济就滞胀。

可悲的是,就是这么智障的观点,罗斯福奉为圭臬;罗斯福之后的美国,延续这种政策,导致了1970年代的滞胀。全世界也都在积极地采用。看看经济下行的时候,各国都在采取什么经济政策呢?就是举债搞基建,发钞票刺激。

中央银行被他们赋予了一项神奇的上帝般的功能,可以在稳定价格水平和充分就业之间达成平衡。当就业不足,那就增加货币、降利率;但是增加货币,又会造成物价总水平上涨,民众会有怨言,所以就要加息、减少货币供应量。

价格上涨在他们看来不好,但是到底上涨多少算是不好,全凭他们任意武断的判断;如果价格下降了,他们又担心得要死。你们都把货币存起来了,压床底了,不好好花,就业物价、利润、生产不都要下降吗?通缩在他们看来比死人还可怕,所以赶紧刺激消费,如果你们还不好好花钱,政府举债、发钞票替你们花,这样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就能促进就业,并且拉动物价上涨。

总之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可怜又可恨的凯恩斯和他的信徒,一辈子居然就是搞不懂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他不懂萨伊定律,不知道储蓄起来的货币,最终同样会流入经济中,不会“漏出”的;哈耶克说他“缺少一个资本理论”,不断地鼓励消费,资本如何维持呢,更不用说资本如何增加的问题;没有资本的增加,如何启动生产?没有生产,如何消费?哪里有什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问题,人类只存在生产不足的问题。

他还搞不懂“相对价格结构”的概念。价格都是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数值概念。一种商品的价格涨跌,只有与另一种商品进行对比时才有意义。这表明,价格的下降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当消费品价格下降,并不一定影响生产和利润,因为这时候成本也会下降。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光看名义工资,而是要看它的实际购买力,工资下降了,物价下降的幅度更大,那么说明实际工资是增长的,因为可以购买的财货更多了。

当然,他更不懂货币理论。货币不能“点石成金”,货币不是财富,它就是交易媒介。货币,多与少,都能够履行交易媒介的职能,无非是购买力的变化而已。增加货币并不能增加真实的财富,只会消灭储蓄和资本,扭曲生产结构,导致经济危机。在萧条期,不断实施货币干预,就像让一个宿醉之人继续畅饮,他就会长醉不醒;就像给瘾君子不断加大剂量,那只会让他死的更惨。

黄金不是“野蛮的遗存”,也不需要通过纸币发行降低货币开采的成本。恰恰是因为黄金储量有限,开采成本高昂,由此价格和利润机制就可以有效地调节货币供应量。最关键的是,黄金无法造假,而且人人都可以生产。经济学主张金本位,并不是理论证明,而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其核心要义并不是用什么样的贵金属作为货币,而是让其脱离强权的控制,回归自由市场。

只要回归真正的金本位,就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因为黄金的储量有限,存量增量比很高,并且有工业和装饰价值,它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扩张和收缩。如果不是纸钞可以无限量地增发,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巨幅的收缩。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如过山车式的扩张和收缩,把经济折腾得死去活来。

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与诚实的货币体系密不可分;没有货币这个“宏观”领域的自由,微观领域的自由就是不可能的。

包括与凯恩斯论战的哈耶克,都文质彬彬地称他为凯恩斯爵士,一众徒子徒孙、著名的“经济学家”们为他曲意回护,说他是为了应对短期的经济伤痛,让民众不至于那么困苦。

我是泥腿子,没有那个虚伪的风度,我就是要攻击他的动机、攻击他的学问的同时,攻击他的品行。他是一个被强权豢养的狗腿子,他的所有学说,就是为了为强权张目,为建设一个超级利维坦献计献策。他自己都说得很清楚,“这套政策策略,只有在专制体制中才能行得通”。

那些在大学教育中学习经济学的人,学的都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我也要毫无风度地说:你们学的都是垃圾。

那些把美国视为民主自由法治的灯塔的人,能否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超发货币这种政策,不需要民众的同意,不需要国会的表决,而是通过“货币政策”之名就堂而皇之地实施了?通货膨胀,难道不是反民主、反自由、反法治吗?当今这个世界,通胀的源头又是谁?难道不是美国政府吗?

凯恩斯想追求短期效应,让民众不至于那么痛苦。他其实并不关心民众的苦痛,长期的短期的都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政府治理的稳定和扩张。越是扩张,他这种人就越是有用武之地。他说,“从长远看,我们都死了。”没错,我们是会死,但是我们有儿女,我们希望他们有储蓄可以继承,希望他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可是凯恩斯这个同性恋完了又异性恋的双性恋分子,当然可以不顾未来。

这个世界,总是观念在主导。知识精英是观念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众只是在他们传播的观念中选择。凯恩斯就是这样的“思想帝王”,他错误的思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若人们看不清他的真面目,他就将毁掉我们和我们后代的生活。

这个世界,现在就是被凯恩斯之流在统治。

1980年代,经历了滞胀之苦的美国和世界,终于开始了反思,自由市场派的经济学家登上舞台,经常发出声音。哈耶克的著作被广为传颂,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把哈耶克视为精神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电视节目中与美联储主席、国会议员激辩通胀。不管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在理论上有多少欠缺,他们至少还在不断地鼓吹小政府,要求不要搞大规模通胀。

看看现在,专家们都在鼓吹印钞票、发补贴,社会上哪里还有一星半点对通胀的严肃讨论?

这是一个观念崩坏的时代,经济学家居然认为各国央行可以治理通胀,赤裸裸地宣扬再分配政策,没有几个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你要看一个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到底是什么,你就看看经济学家都在说什么就知道了。因为正是他们,在塑造着大众的观念。

如何理解经济问题,如何解释经济衰退的由来,就像如何解释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一样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历史,决定了如何应对未来。

因为,比方说,如果你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不足”,那就要刺激消费了,如果你们还不花钱,那就通过政府举债、信贷扩张、搞大型工程的方式替你们花。而如果你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前期信贷扩张造成的经济结构紊乱,那么现在就应该停止扩张信贷,让经济自行调整。

不同的解释,决定了采取不同的策略,当然也就决定了饮鸩止渴地延长和加深衰退,还是忍受短期的痛苦后很快从衰退中复苏。

同理,如果你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是自由市场的结果,那么要取得更大成就,就要更加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如果你认为这是“有为政府”的结果,那么就会呼吁更多地管一管。

两种不同的理解,决定了未来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了富足还是贫穷,生存还是死亡。

所以我们是在骂凯恩斯吗?并不完全是。其实我们在骂读者,骂民众。骂骂醒。因为是你们决定相信他这一套,才让他的观念畅通无阻。假如你们都识破他、辱骂他、摒弃他,他那些东西怎么可能变成政策。

一个人到底相信什么、理解什么,接受什么样的观念,读谁的书,让谁来主导自己的头脑,终究是自己的事。基于自身短视的利益,不假思索地接受流行的谬见,以至于无法分辨正确与错误,让错误的观念取得胜利,最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谁又是那么无辜呢?在痛骂凯恩斯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如果你想知道是谁导致了通胀,照照镜子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