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折腾外卖行业,会出大事的!
网约车平台在舆论压力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集体下调抽成比例;美团也在同样的形势下,将于年底全面取消超时扣款。各种“规范”加身,我们的社会似乎更加“法治”和“文明”了。
这带给我们的信号是什么?
劳动者的寒冬就要到来了。
网约车平台和外卖平台,有着类似的经营模式,它们都是平台、签约劳动者和消费者三方之间的市场互动机制,是三方共赢的交换。这是市场经济的伟大功绩,是企业家才能的充分施展,充分展示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对人类福祉的巨大提升效应。
我们对网约车和外卖平台这种模式的出现欢欣鼓舞。它表明:
1、只要减少管制和干预,奉行自由市场的原则,就必然可以从无到有地出现新业态、新技术、增加新就业、提升生活水平。同时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2、只要允许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过去的垄断行业,也会被他们打破,全面降低价格,提升消费体验,造福所有民众。网约车打破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俘获就是鲜明例证。
3、只要破除身份限制,让人们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地选择与他人合作,劳动分工将进一步拓展和精细化,由此,那些过去必须由自己去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更加专业的人去干,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合作更加紧密,它代表着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进而惠及全民。外卖行业就是这样的例子,每一个有手艺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尽情施展,从服务同胞中获益;每一个上班族,也不用担心自己时间宝贵和不会做饭,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分工合作,效率达到最优。
它当然最终表明:市场经济是最有利于、实际上是唯一有利于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提升的经济体制,它保障产权,降低时间偏好,增加资本积累,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在降低物价的同时提升质量,造福于芸芸众生。
与此相对,计划体制、干预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等级制度,它总是会将社会分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两个阶级,造福的总是那些高级种姓,而普通百姓则无法从中获益,他们贫困和死亡得很平等。
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热爱,并不是一种道德偏好,而是一种逻辑的必然;我们热爱人类,对市场经济所创造的成果,充满敬意,当然也对美团和滴滴这种平台充满敬意。
如果你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你最应该骄傲的,不是飞机大炮大坝高铁,而是阿里腾讯滴滴美团。因为他们真正造福了这个国家的百姓。
一段时间以来,对网约车和外卖平台,社会舆论反复捶打,把他们视为压榨商家、压榨骑手和司机的黑心资本家,有关部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下,以舆论为导向,闻风而动,出台相关政策,整治这个行业的“乱象”,要求他们交社保、要求他们给骑手和司机强制休息、要求降低抽成比例、要求取消超时扣款。
他们似乎是在说,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都很傻,不知道怎么做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增进;似乎是在说,还是过去坐出租车更好,一顿饭自己做两小时或者出去吃一顿几百块更好。
你要是问他们,他们肯定说,不是这意思,只是要“规范”一下。然而,“规范”的逻辑结果,就是如此。
人们似乎不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
外卖这个模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海量资本投入下,大数据算法加持,能够把送餐效率提升到最高。由此,消费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服务,骑手可以尽可能多地接单而赚钱,商家可以不断拓展销路,平台可以不断优化算法,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和商家、骑手的收入水平。
在这种正向循环和反馈下,将会有更多的商家进驻,更多的消费者点单,更多的骑手加入,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开发中,这个行业即便在某些人看来乱糟糟,也会迅速地改善,自己建立起最好的规范,实现多方共赢。
现在,要取消超时扣款,即减少对骑手的考核,那就是要消灭这个行业赖以存在的基石:
效率原则。
如果消灭了效率,送个外卖一两个小时,送来的饭菜是凉的馊的,想想看,外卖这个行业都根本不成立了。
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有关部门应该看清楚,在这场舆论战中,那些喧嚣的、抨击平台企业的言论,是从哪儿来的?
是商家、骑手这个团体不断地鼓噪出来的。
这个舆论中唯一失声的,是比他们大得多的一个群体:消费者。
消费者希望他们越快越好、越便宜越好、能薅的羊毛越多越好。总之是希望生产者越“卷”越好——你不“卷”,我怎么又快又好,怎么能把那些无法更好服务消费者的低效率商家淘汰出局,实现市场的优化?
但是消费者不是利益共同体,无法形成压力集团,所以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集体失声了。
作为生产者的商家和骑手,则“团结一致”,控诉平台的压榨。他们唯独看不到,这不是平台的过错,这是消费者要求的。平台,以及他们自己,都不过是消费者的仆人,在听消费者的指挥。
你要怪,就怪消费者总想又快又好又便宜,怎么能把板子打到平台头上?把平台消灭了,商家怎么扩大销售,消费者到哪里点外卖,骑手又到哪里找工作?
在忽视了消费者这个沉默的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错判舆论,开始出台各种针对平台企业的规范。其目的,都是响应商家、骑手等生产者的诉求,要求提高单价、要求降低抽成、要求不要超时扣款、要求给他们休息时间、还要求交社保……就是不要求降工资。
可是工资不是行政命令、罢工和舆论上占据优势就能提高的,它受到经济学原理的支配。除了增加生产,别无提升工资率的途径。
种种诉求的结果,带来的经济后果必然是:外卖价格提高,消费者减少下单,骑手接单量下降,看起来可能单价高了,但是收入直线下降了。
法国送一单外卖要一两个小时,没有超时扣款,周末骑手还要休息,结果当然是,就没几个人点外卖,没几个人点的起外卖,也没几个人送外卖,指望在这种情况下,骑手的收入会高吗?
骑手收入的下降,带来的进一步后果是,效率进一步下降,点餐的人更少了,那么其实就消灭了骑手这个新兴的职业。骑手将不得不在另外的行业寻找工作,由此增加劳动供给,从而拉低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率。
这就是恶性循环。
生产者的想法,通常是反社会的。生产者是重商主义者,他们希望价格越高越好——当然,他们实际上希望的是自己出售商品的单价越高越好,别人出售的商品单价越低越好;工作越轻松越好,工资越高越好。但是他们的想法与广大消费者的想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是反社会的。
某一行业的生产者由于利益诉求的高度统一,因此特别容易形成舆论声势,组成压力集团,要么与当局勾结,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当局这个时候成了他们的打手,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要么直接向当局叫板,把自己的诉求转化为立法,以伤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造福于自己。
然而他们目光短浅,不知道这样做的长远结果,恰恰是伤害自己,甚至将消灭自己这个行业。
萨伊定律无可辩驳地揭示出,在市场社会,除了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再无其他提升生活水平的途径。如果处处通过立法强制的手段保护自己,在生产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人为抬高自己的收入水平,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们作为生产者时的受益,将在作为消费者时加倍偿还,即工资看起来很高,但是实际购买力直线下降。因为所有行业的生产效率都降低了,价格都上涨了。
当他们在控诉平台压榨他们的时候,是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的。平台没有乞求他们加入,更没有绑架他们加入,是他们自己踊跃地自愿地加入平台,与平台签订了契约。一个自愿的契约,造福于双方,没有强制,你可以随时退出,哪里来的压榨?
如果待遇太低,在广阔的劳动市场上,他们马上就会转岗。之所以还留下来,其行动已经充分证明,并没有更好的工作在等他,现在平台给他们提供的工作,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让我们不必关注平台的具体算法和技术问题,只关注一个最根本的点:平台企业对于劳动者是什么?
它不是别的,是他们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工资率和生活水平的工具。
就好比一个老农,过去用镰刀收割庄稼,现在有了一台机械化的收割机,效率倍增,供给增加,收入提升。而且,这台机械化收割机,还是别人提供给他的。
这是一件优质的资本品,是美团股东们用海量的资本堆积起来的。这件资本品不能被破坏,而是要不断地维护,不断地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劳动者服务。
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保持盈利能力,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把这架庞大的机器维护好,并且进一步提升好,让劳动者如虎添翼。
任何对这件机器的损害,任何减少利润的措施,都将让这架机器运转不畅,效率降低,它直接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劳动者自己。
从来没有哪个劳动者会认为损坏自己的劳动工具,能造福于自己。但是仅仅因为这个劳动工具是别人提供的,就认为损害它对自己有利,这不是咄咄怪事吗?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社会舆论把美团这样世界级的优秀高科技企业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有些企业自己能力不济,却煽动舆论挑动劳动者与美团之间的对立情绪,并寻求权力的介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经济下行期,把劳动者就业的道路堵死,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就是要在通胀和资本损耗的情况下,即大家实际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将市场经济创造的低价人为抬高,由此进一步降低购买力,降低生活水准;就是要把一件优质的劳动工具非要变成废铁。
有时候不得不发出一声喟叹:我们中国人的市场观念,到底配不配吃外卖、坐网约车?
经济学除了揭示这些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还能有什么办法?怎么选择,总是社会大众的事。
让我们全社会都冷静一点,不要被舆论煽动。让我们的管制当局清楚,自己最多只能担当起维护自由契约的职能,而不是去改变自由契约本身。
当我们在歌颂劳动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知道,人性总是好逸恶劳,劳动者也喜欢被权力保护,喜欢成为特权阶层。防止特权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市场机制去消解权力,而不是火上浇油地让权力进一步介入。
当我们同情劳动者的境遇时,最好的办法是让企业和他们都自由选择,他们绝对都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什么样的风险应当承担,而不是假装同情他们、关心他们、替他们做决定。
最好的办法是以市场的逻辑冷静地看待这份自由契约,而不是在道德上刻意拔高一方而抹黑另一方。
我们最后要警示某些人:外卖这个行业,是“社会稳定器”。它承接了海量的灵活就业,让无数低技能劳动者在经济下行期,还能低门槛地找到工作养家糊口。
不敢折腾它,折腾它,会出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