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直视,这才是非洲援助的全部真相

图片

文丨张是之

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太成功了,面对非洲人民的凄惨,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画面,在四海一家的感召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抗这种情感上的共鸣。

我承认这首歌在这方面确实是成功的,否则也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巨大的销量,并募捐到了巨额的善款。

但我同时也必须指出,即便是这首歌募集到的善款,也未必是真的帮助非洲人改善了状况。

因为这个世界的运作,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募集到捐款,把钱给了非洲,就帮助了他们。

现实世界的真相,甚至残酷到很多人不愿去正视和面对,甚至觉得这是耸人听闻,混淆视听。

1.蚊帐悖论

**![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 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 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很多人出于对美好的向往和愿景,其实并不太愿意相信世界的残酷,那让我们先从一个蚊帐悖论说起。

非洲有一个蚊帐制造商,他一星期大约制造500顶蚊帐。

他雇佣了10名工人,而这十名工人背后,是每个工人需要赡养15个亲属。

而一位好莱坞明星花费了上百万美元,号召群众募捐,并呼吁西方政府为非洲受疟疾困扰的地区捐赠了10万顶蚊帐。

这看起来是件善事善举对吧?但是捐赠的蚊帐被送到了非洲,随即就发放给了群众,而且是免费的。

但是现在,免费的赠送,很多人并不珍惜,有的被拿来当作渔网,有的则出现在了市场上售卖。

市场上突然泛滥着进口蚊帐的同时,非洲本土的蚊帐制造商被迅速挤出了市场。

然后,那10名工人失业,不能再继续赡养他们的150名亲属,被迫依靠政府的救济。

而且这些蚊帐最多只能用五年,五年之后便会磨损不能再用,但是这个时候本土的蚊帐制造商已经被挤出市场了,没有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问题是,来自外界的捐款捐物并不会源源不断,慈善对部分人来说,单纯就是一种消费而已,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就是一个关于蚊帐的悖论,其他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我们看不到这种援助有任何长久的好处,因为它已经在无形之中破坏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生产-销售-再生产」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循环。

这个案例并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出自这本书《援助的死亡》,英文名是《Dead Aid》,实际上翻译成《致命援助》更准确。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来自非洲国家赞比亚的丹比萨·莫约,她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

她在这本《致命援助》中,尖锐地批评了过去数十年,这些西方援助不仅没有改善非洲的民生状态,反而让非洲深陷依赖外援的陷阱。

这位作者不是奥地利学派,但她对非洲的观察和认识,实际上再次给奥地利学派的推理增加了一些注脚。

图片

2.奥派分析

**![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 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 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那么奥地利学派怎么看待慈善问题呢?有朋友问,通过市场进行的自愿捐赠,难道也有问题吗?

奥地利学派强调自愿交换的重要性,慈善行为是一种自愿的行动,捐赠者不图回报的赠予,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这点没有错,也没什么可说的。

问题出就出在,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上,他们有个绕不开的环节,那就是这些非洲国家的政府。

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援助,还是慈善组织的援助,都是经过政府之手,才能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上。

也就是,在慈善募集端是自愿的没错,但在资金和物资的发放端,基本上就完全是掌权者说了算了。

很明显,在这种缺乏市场反馈和激励的情况下,注定是腐败丛生,其中的损耗自然也就不必多说,腐败案件一搜一大把。

而且无条件的援助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这些非洲国家因为知道自己会得到援助,于是必然会减少自身的努力,或者采取不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

正如蚊帐悖论所揭示的,长期的外部援助,导致这些非洲国家严重依赖援助,从而抑制了当地经济的自我发展,也阻碍了它们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所以,即便是慈善,市场机制依然是最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图片

3.致命援助

*![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 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 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让我们再说下《援助的死亡》这本书,书中揭露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援助让非洲国家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这些无偿的援助支撑起了腐败的政府,为它们给非洲国家政府,提供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

而腐败的政府,又妨害了法律法规的公正和执行,让本国和外国投资者,都对这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望而却步。

严重的不透明,越来越少的投资,减缓了经济增长,进一步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并加剧了贫困程度。

贫困的加剧,又导致援助者们给予更多的援助,而这些援助则继续让贫困蔓延, 这就是援助的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渗透成为一种依赖性的文化,促成了体系性的贪污腐败,最终事实上让非洲的落后几乎无解,那些依赖援助的国家几乎永远处于经济失败的状态。

作者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依赖援助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是负的0.2%。

1970—1998年,在对非洲的援助资金达到高峰时,非洲的贫困率,反而从11%增长到了难以置信的66%,非洲约10亿人口中的6亿人,陷入了贫困。

这就是援助的全部真相,毫无疑问,援助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

而且很遗憾,它还让世界变得更差了。

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当然不是罪魁祸首,它是打动人心的艺术品,但恐怕也让很多人因为感动而放弃了思考。

歌曲是温暖的,逻辑是冰冷的,然而现实世界,从来都是遵循冰冷的逻辑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