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以著作《利维坦》而享誉世界。霍布斯有句名言: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保障一个人的安全。

在霍氏看来,自然状态展现了人性本恶。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人类充满着贪欲和私欲,具体表现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必然需要建立一套秩序。但是仅仅建立秩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绝对的维护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秩序维护者。但是让渡之后依然不够,为了维护秩序正常运转,需要利剑震慑,否则这种社会契约就成为一纸空文。而且这部分权利一旦让渡,就不能收回。如果可以随时收回,秩序依然无法稳固建立和正常运行。

按照霍氏的观点,每个人都必然成为利维坦的一个零部件,只能在这个密不透风的庞然大物的驱使下过活。

据说霍布斯的论证以逻辑严密著称。纵观历史,表面看似乎也证明了他的论断。于是很多人对此奉为真理,深信不疑。然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霍氏建立的前提假设是错误的,无论他的论证多严密,也不过是沙滩上建房—基础不牢,在基于正确前提假设的严格论证面前,必然坍塌。

**如何看待自然资源匮乏。**任何一个不带有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大自然并不慷慨,资源确实匮乏。但是对匮乏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在有些人看来,自然资源是个绝对的量,用一分就少一分,必须尽快抢占自然资源,否则自己就会吃亏。**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仅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量,更多地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对于知识匮乏的人类祖先来讲,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显然很少,那时的人们基本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随着知识的增进,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从最早的石器、木器、陶器发展到铁器,直到现在电气、石油、原子能等等。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祖先。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均认为:经济的发展不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绝对量,而取决于人类知识的增进,并给出了严格的论证。需要强调的是门格尔、哈耶克不是基于历史证据的结论,而是基于理论的论证。

**如何正确理解自然资源匮乏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霍氏的静态分析,显然不符合实际。重要的不是控制更多自然资源的绝对量,而是如何更好地让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借助于社会,这些知识在不断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如何看待私欲,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同样,任何一个不带有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人人都有私欲。**但是在选择如何实现私欲的手段上,依然有重大的区别。**不否认,历史展示的确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料,人类早期基本处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但是逻辑告诉我们这种状态不可能是一直持续不断的。因为如果一直如此,经过漫长的时光,人类早就应该灭绝了。恰恰相反,人类不仅没有灭绝,而且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大大超过祖先,甚至绝大多数人过上了祖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私欲得到极大满足。

**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利剑下的威慑,而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分工合作相比于战争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私欲。**也许根据经验或者基于理性思考,人们认识到分工合作相比于人人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能够带来更大的产出,而战争是财富的破坏因素绝不是增进力量。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形成观念指导行动,铸剑为犁才成为可能。这才是人类能够繁衍生息并不断创造辉煌文明的根本原因。

**人们为什么会遵守契约,也是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同样是基于私欲而不是利剑的威慑。不过需要强调一点,从来没有哪个实体的社会和人类缔约,缔约都是个人间的事。而且这种缔约并不一定表现为白纸黑字,更多的形式是一种默会,通过行动展示出来。而人与人自愿缔约的基础一定是对自己有利,对自己不利的契约,自然不会有人自愿缔结的。那些利剑下的契约不过是城下之盟。为了便于理解,请允许笔者举例说明。

以交易为例,如果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认为自己不会在交易中获益,交易显然是不会达成的。只有每一方都认为交易对自己有利,才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用大米换小麦。不需要签字画押,交易双方通过行动即完成缔约和履约的过程。当然对于大额交易也会签订书面协议,但这依然是不受益则无交易。

** **

**强买强卖则不同,那显然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即使在利剑下,这种交易也不会长久的。因此,笔者认为契约得到执行和社会秩序得到遵守或废除的主要原因是对满足私欲如何选择手段的观念,而不是利剑。**霍氏太迷信暴力的力量,而不理解最终决定人行动的是观念!

也许是历史上最初的自愿契约只在极少数的个别人之间缔结,这些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事情。但是人类可以理性思考,也可以通过学习、模仿,理解他人的行为模式展现出来的益处进而借鉴,因此契约的范围才会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复杂的社会。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可能人人都是天使。**对那些破坏人类分工合作的行为必须要坚决打击,否则人类社会就会解体,甚至退回到原始状态。**至于是在利剑下还是在对满足自己私欲选择手段正确认知的观念下天使孰多?请读者自行判断。

笔者只想提示两点:一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能够打败一切对该体系的破坏者;二是如果利剑下的人们认为现状难以忍受必须改变,利剑将挥向何方应该不难判断。统治者毕竟是少数的,掌握利剑的人更多的是普通大众。

至于为什么笔者说历史似乎表面上证明了霍氏的观点,笔者认为那些所谓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确实是人类早期状态,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但是那依然是基于错误理论产生的错误观念的产物。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形成正确的观念,霍布斯的谬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笔者认为的正确只是基于实现满足自己私欲的目的而选择的手段是否适当。**如果人们都认为宁要战争也比安居乐业更好,笔者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经济学理论需要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市场经济需要大众支持,每影响、改变一个人,都是一次边际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