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乌克兰是谁?

**

**

图片

我昨天写了一篇长文,专门讲俄乌战争中的民族矛盾因素。引用了米塞斯关于多语言地区民主原则失效理论。

没看过前一篇,这一篇可能不好理解,会有很多误解。

今天,我就来盘点一下,俄罗斯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各种民族矛盾。并分析一下,未来俄罗斯还有可能与哪个国家发生冲突?

先汇总一下,俄罗斯与原加盟共和国分离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国家如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

我将这些民族矛盾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大类,俄族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计划经济下的人口调配,导致了人口的变化,俄族人大量分布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边界也是由苏联官方随意划定的,这就导致在分裂后,俄族人从原来苏联的主体民族,成为了加盟共和国中的少数民族。

以语言为核心问题的民主多数决,让俄族人成为加盟共和国中的被压迫民族,这个在上篇已经谈过。

冲突较为严重的,就是俄族人口占比多的地方。、

国家俄罗斯族人口占比
拉脱维亚25.2%
爱沙尼亚24.8%
哈萨克斯坦18.42%
乌克兰17.3%
白俄罗斯8.3%
摩尔多瓦5.9%
立陶宛5.8%

排名前四的国家,都爆发了强烈的民族冲突,其中乌克兰走向了战争。

乌克兰我上一篇讲过了,今天讲讲波罗的海三国、哈萨克斯坦及摩尔多瓦。

你看到上述人口比例就知道了,拉脱维亚俄语人口占比很高,但之前更高,独立时,高达34%。

如此高的比例,让拉脱维亚政府在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一直执行去俄化的策略,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逐步驱离俄族人,以减少比例。

拉脱维亚由此也成为了俄政府关系最紧张的一个。

2023年12月,普京对这个国家说了很重的话,大意是,俄族人在这个国家生活得像猪一样。

由于独立时俄族人口占比很高,拉脱维亚在1995年就开始驱逐俄族人,其一纸法令规定,只有1940年之前就是拉脱维亚公民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才是公民。于是,一下子有70多万俄族人沦为了“非公民”。

同时宣布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而在此之前,俄语人口占此国比例为90%,而拉脱维亚语就连拉脱维亚族的人都需要重新学习。

此后,不仅是本族人要使用拉语教学,就连其他族裔在中学之后也必须得用拉语上课。

在俄乌冲突后,冲突进一步升级。

2022年拉国修改了法律中对语言的要求,增加了难度,并在2022年、2023年、2024年接连以此为借口大规模驱逐俄族人。

2023年12月份,他们驱逐了1213名俄族,其中包括700多名年龄超过了60多岁的老人。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同年8月份,6000余人被迫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地方。

为什么老人多?因为你哪怕过往生活在拉脱维亚几十年,但你要成为公民,必须参考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拉脱维亚语,老年人重新学习语言的难度大。

这正是普京炮轰拉脱维亚的原因。

但拉脱维亚人也有他们的理由,理由是,拉脱维亚也曾是一个独立国家,被苏联吞并后,他们成为了苏联的少数民族,然后也被俄族人同化。

苏联为了更好的控制拉脱维亚,做了两件事:第一,大量更换政府领导层的成员,安排自己人担任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二是迁移了大量俄族人过去,稀释其本国民众。

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民众的抵触情绪还不会那么严重:从1941年开始,超过25万拉脱维亚人或被驱逐或被流放到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

1958年,拉脱维亚政坛大地震:十数位核心、接近核心的官员接连下台,换上来的清一色是俄族。此情此景,民众只能唉呼:拉脱维亚已经不是拉脱维亚人民的了。

与此同时,俄语被强制代替拉语成为官方语言。结果就是,短短二三十年后俄语母语化的比例为13%,能用俄语完成日常交流的高达69%。

甚至在其首都,由于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移民波罗的海三国,首选就是最大的城市和港口里加。首都里加的本地人比俄罗斯人还少。

只不过历史调了个头,现在的拉脱维亚政府正在用不断增加的条件,将俄族人赶出去,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

爱莎尼亚也差不多,但没有拉脱维亚冲突这么剧烈 。

冷战末期,爱沙尼亚曾有近半数的人口是俄罗斯族,后来这一比例减少到20%。而且爱沙尼亚政府要求全国必须会说流利的爱沙尼亚语,才给上户口。

于是,当地俄罗斯族被迫学习绕口的爱沙尼亚语,光这一政策就逼走了不少人。

其法律规定,俄语教学只能用到9年级以前,9年级以后的教育只使用爱沙尼亚语。同样,清理苏联文化,2007年,该国拆除苏军的雕塑,引发口水战。并引发俄族人抗议,引起了数天的骚乱,导致1人死亡,50人受伤,近60人被逮捕。

随后,俄罗斯黑客开始攻击爱沙尼亚,造成大规模网络瘫痪,让北约产生敌意,最终爆发了北约和俄罗斯的第一次网络大战。

俄乌战争后,进一步升级。2022年,爱沙尼亚政府决定开始将包含俄语城市纳尔瓦在内的苏联时期二战纪念碑从公共场所移除,并指责俄罗斯利用这些纪念碑“挑起紧张局势”。

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一些城市中俄语人口比例很高,比如,纳尔瓦是爱沙尼亚第三大城市,与俄罗斯的伊万哥罗德市隔河相望,大约有90%的人说俄语。

这些城市都成为了冲突高风险地区。

接下来,是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族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民族,在1979年的时候,这个外来民族在哈萨克斯坦是多数民族,占到40. 8%,超过了土著居民哈萨克族的36%;

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前的1989年仍然和哈萨克族不相上下;到1999年即独立7年后,在己经有大批俄罗斯人回潮的情况下仍占了30%。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原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这个由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舞台。哈萨克斯坦由多民族组成,大小民族达130个之多,是一个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国家。各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国家实行改革的有利条件及重要因素。哈国社会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两大民族,即俄罗斯族与哈萨克族之间的关系。笔者拟从以下三部分进行简述:

图片

一、主要的民族矛盾

俄罗斯族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民族,在1979年的时候,这个外来民族在哈萨克斯坦是多数民族,占到40. 8%,超过了土著居民哈萨克族的36%;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前的1989年仍然和哈萨克族不相上下;到1999年即独立7年后,在己经有大批俄罗斯人回潮的情况下仍占了30%。而且这个数量庞大的第二民族是以入侵者的身份出现在哈萨克人的土地上的,不管它的出现是带来了现代文明的种子还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哈萨克人对它的第一记忆仍然是压迫者。

纳扎尔巴耶夫写到:“不管我们是否情愿,哈萨克人民的心里留下了伤痕。在民族的语言、文化、祖祖辈辈的传统遭到排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熟视无睹。他们对我们说,苏联所有民族就像一块金刚石上的不同棱角,都是灿烂辉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但事实上哈萨克人被有意识地贬低为二等公民。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委屈是自然而然的事。” 哈萨克人带着这种委屈在历史里沉重的行走了几个世纪,1992年的独立让他们翻身作了主人,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冲击着每一个哈萨克人。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中,哈萨克人和俄罗斯人民族矛盾的爆发是不言而喻的。在哈境内留下来的俄罗斯族人不甘于被“边缘化”和“哈萨克化”,他们在双重国籍、俄语地位、民族权利等问题上与当地主体民族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图片

二、哈俄矛盾的具体表现

1、语言问题

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哈萨克人主体民族意识猛然觉醒,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自觉地去俄罗斯化,这种趋势最明显的表现在语言问题上。哈萨克斯坦1993年的宪法将哈语定为国语,而将原来的官方语言俄语仅仅定为族际交际语。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大力推广哈语教育。很多行政部门还把掌握哈语作为任命干部的条件,有意强调哈语的政治性和重要性。

然而,这一时期的语言政策加剧了民族关系尤其是哈俄民族关系的紧张,引起了俄罗斯人的激烈反对,他们不想改变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并拒绝使用哈语。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大批俄罗斯人迁出了哈萨克斯坦。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多年以来语言上一直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很多哈萨克人熟练掌握了俄语,俄语成为了行政、教育等众多部门的官方通用语,在日常交际中俄语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甚至很多哈萨克人掌握了俄语却不懂哈语。

迫于俄罗斯人的反抗和俄语在哈萨克斯坦的实际使用情况,在1995年修改宪法时,对语言政策有了相应的改变。宪法规定:哈萨克语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语,在国家组织和地方自治机构中,俄语与哈萨克语一样,平等地使用。除此之外,仍有部分俄罗斯人,主要是北方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地区,为俄语是第二国语的地位在抗争。而部分哈萨克人对俄语的新定位非常不满,认为给俄语的地位过高,对哈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图片

2、双重国籍问题

1989年在哈萨克斯坦有622.8万俄罗斯人,其中的大部分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清洗以及后来的大垦荒等原因才迁徙到哈萨克斯坦这块土地上的,直到哈萨克斯坦独立,他们在这里才生活了五六十年。哈萨克斯坦对他们来说只是谋生的地方,不是家。加之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的不对等地位,他们不可能自降身份认为自己是哈萨克斯坦人,在他们心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俄罗斯人,他们的心一直都在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他们没有认同感。

但是突如其来的独立,使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其公民的法律身份和心理认同感分裂了。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比较集中的北部地区,尤其是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北方四州提出了脱离哈萨克斯坦并入俄罗斯的要求。但是哈萨克斯坦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使得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在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保留俄罗斯国籍的要求,即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内拥有双重国籍的公民。他们的这一要求还得到俄罗斯国内一部分人的声援,他们也要求新独立的国家给予“境外俄罗斯族”特殊地位。但哈萨克斯坦政府没有接受这些要求,因为哈萨克斯坦宪法第十条已经明确规定:共和国公民具有其他国家的国籍不予承认。

经过两国多次谈判,于1995年1月签署了《哈俄关于哈常住俄罗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法律地位条约》《哈俄关于简化申请到对方常住手续的协议》的文件,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解决了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人的地位问题。根据签署的两个文件,使得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公民迁徙到对方或者是申请对方国籍时变得较为容易。这作为一种变通的解决之道,也使得要求双重国籍的声音与日渐衰。

3、人口迁移问题。

1991-1999年的9年间,从境外迁入哈萨克斯坦的总人数为754579人,其中主要是哈萨克族人。从这迁入迁出的情况看,迁入人数远远低于迁出人数,迁出的人口之中主要是俄罗斯人。这虽然使哈萨克人在哈萨克斯坦总人数总的比例占到了 53.4%,主体民族超过了一半。但是俄罗斯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高,在哈萨克斯坦主要从事的是关键性技术性行业,大规模俄罗斯人的离开不仅仅是人口的减少,更主要的是智力资源的流失,这严重影响到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建设。

哈萨克斯坦政府也注意到了这点,调整了他们的民族政策,使迁出的人数迅速减少,但是在其他民族(主要是俄罗斯人)对这个新国家产生认同感之前,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任何一个和民族有关的社会问题都有可能激化这一趋势。

为了哈萨克斯坦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解决哈俄民族矛盾,1997 年12月10日, 哈萨克斯坦首都正式从阿拉木图迁往北方城市阿克莫拉(后改名阿斯塔纳)。迁都将有利于哈境内的民族融合,把首都迁往俄裔为主的北部, 可以有效地抑制较强的俄罗斯分离主义倾向, 制衡俄裔主导的北方工业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