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还是躺平?人口危机为何无法避免?
按照最新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仍然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如此,社会对人口问题的担忧并没有减轻,因为生育率的趋势非常坑爹。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仅为1.3。
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即:平均每对夫妇至少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均衡。
相比之下1.3显然差得很远,目前中国人口仍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提升。但没有生育率的支撑,年龄结构不可避免的老龄化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国家正式出台了三胎政策,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提升生育率已经是我国一个较为迫切的需求了。
虽然我们在养娃的时候会感觉娃是个烧钱的货,但对于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来说,能够接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效劳动人口是宝贵的财富,这样的人口越多,生产协作的范围就越大,分工就越精细,效率就越高。
反之,如果有效人口减少,就会导致社会生产力降低,大家都会变穷,甚至连社会养老体系都无法维持。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专家们才对日益走低的生育率愈发焦虑,对生育意愿低下的“躺平一代”愈发恨铁不成钢。
但是他们拿出什么靠谱的建议了吗?
我们在市面上能听到的建议无非是多给点假期,多给点奖励,多给点保障,多加强宣传之类。
指望这些措施能扭转大局并不现实,因为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即生育率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聊一下这个问题。
微 观
————————————
**|**劝不动的年轻人
在微观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生育意愿。
当下年轻人对养育后代这个事意兴阑珊,于是有很多人喜欢苦口婆心的劝他们成家生娃,具体的规劝方式也有好几个套路。
以前最常见的套路是从孝道出发:为了回报父母,你要延续香火。
但是这套说辞现在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
这也不难理解,现代人和家族协作的情况越来越少,他们更多的是和社会协作,于是自然也就不太在意大家族背景下的这套伦理了。
而且很多现代年轻人压根就不在原生家庭附近生活,跟父母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传统的家族伦理已经很难控制他们。
还有一个套路是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一下人生的意义,繁衍的意义,巴拉巴拉。
但是这套方法基本上也没什么用,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哲学家,普通人不会站在人类繁衍,家族兴衰这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大多数人做决策的依据就是这么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如果有好处,最好马上能看到收益;实在要长期投资,那么回报周期最好也不要超过十年。
所以现在主流的规劝方式就是从切身利益出发了。
但是真的要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时候,苦口婆心的专家们往往会犯难:养育后代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好处确实有,但是在巨大的成本面前,他们很难算出一个正收益出来:
—养育后代带来幸福感?
—但同时也很累啊,也有很多不幸福的时候。
—有助于婚姻稳固?
—那老子干脆不结婚就不就得了。
—-后代成长后为你带来回报?
—-拉倒吧,我们自个儿都还在啃老呢,你说后代会回报我,我自己都不信啊,啃我倒是大概率。
当然啃老并不一定是坏事,家族(家庭)资源向后代倾斜是这个家族可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正如之前所说,真正会从家族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人很少,所以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自己被啃是好事。
于是到最后就只剩下一条和切身利益相关的理由:晚年焦虑
不养育后代,老了怎么办?
当你老到无法自理的时候,需要一个血亲同盟的存在。他不一定亲自照顾你,但是有他的存在,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就不敢欺负你。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很现实的焦虑。
但问题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理由所涉及的情况是在很久以后,而且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很多人看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是人生的垃圾时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整个人生是围绕着这么一小段垃圾时间来规划的。
所以你即使把这个晚年凄凉的情景说的再恐怖,也就顶多让单身狗们稍微哆嗦一下,然后他们转个背还是该干啥干啥,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而且即使是这么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也不一定是无解的。
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是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不养育后代的人还不多。
如果你现在五六十岁了没有后代,那么你在社会中是个另类,你周围的游戏规则是为大多数有家室的人设计的。社会的主要资源不会按照少数人群的需求来配置。
但是如果你现在二十岁,那么等你五六十岁的时候,无后代可能就是个常态;到时候的游戏规则,人们的行为模式,都会去适应这么一大批人的需求,说不定会有一个合理的方案被开发出来。
所以啊,我觉得专家们就别搁这瞎劝了,我们还是先来搞清楚现代人生育意愿低下的真正原因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最常听到的理由是贵。
这些理由很现实,但并不能完整的解释这个问题,因为现实中存在很多反例。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鹤岗的房价很低,但他的生育率并没有因为房价低而领先全国,相反,鹤岗的生育率仅为0.7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邻国日本在九十年代泡沫破灭后房价一路下跌,生育率也并未看涨。
至于其他包括吃穿住行学在内的各种开销的昂贵,实际上是自己主观选择的后果。
这个社会一直存在低成本的育儿方案,但是因为我们爱孩子,而且孩子的未来也决定了家族(家庭)的未来,所以我们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养育后代进行顶格投入。
为孩子选择尽可能贵的方案无可厚非,但这说到底是一个主观选择,不是客观理由,只要父母愿意,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廉价的方案。
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固定开销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些成本有很多主观选择的因素,真正影响年轻人生育决策的是那些主观上无法避开的成本。
那么什么成本他们避不开呢?
**|**无法弥补的劣势
人的时间是唯一的,投入时间干了这件事,就没有时间再去干另一件事。
时间的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成本。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效益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你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了。
农业时代你躺一天也未必会损失几块钱,现在你躺一天可能上千块钱就没了。
而养育后代意味着要牺牲大量可用于生产的劳动时间,这些时间你本来可以出去工作大赚一笔,但现在你却在洗奶瓶,这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损失。
简单的说就是随着社会进步,大家的时薪都提升了,这时候再把时间用在养娃上面就让人感觉非常不划算了。
为了尽可能弥补这个机会成本的损失,人们只能对自己进行极限压榨。
我们现在经常吐槽“996福报”,但实际上如果你开始养育后代,996恐怕都会成为奢望,你的工作时间大概率是707:
早上7点-9点忙家务(带娃相关),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工作,晚上9点到0点忙家务,周末全天忙家务,干满7天不停歇。
对于养娃大佬来说,在清醒状态下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区别只是为老板工作还是为家庭工作而已。当然,为家庭工作是没有收入的。
不过这是一群非常勤劳的人,尽管养育后代很累,但是他们都“痛并快乐着”,因为养娃大佬们大都相信这么一个说法:
“花时间养育后代比花时间放松娱乐有意义得多;养娃虽然累,但能让你的人生比那些单身狗更充实更有成就。”
然而这个结论要成立其实是有前提的,即:
“单身大佬们会把节省下来的时间都拿去吃喝玩乐。”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养育后代的辛劳才有相对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现实中把业余时间用到工作和个人发展上的单身狗大有人在。
这样的话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单身大佬们一旦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那他们在职场或事业上对那些需要花时间照顾家庭的人会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同样是打工人,需要养娃和不需要养娃,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养娃大佬下班了要照顾家里,工作的时候也经常分心,随时有可能因为家庭需要请假而暂时离开工位,单位下发的临时任务接受起来要瞻前顾后,为了工作状态的稳定不会主动去对工作进行改革。
单身大佬下班了可以休息,可以健身,可以学习,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不需要为家事担心,长期坚守岗位极少被私事打扰,偶尔有什么临时任务也会毫无顾忌的接受,对工作的改革锐意进取,并不惧怕变化。
你觉得谁的职业生涯会更有前途?
更不要提还有一些其他机会,比如在另一个城市有更好的工作,去不去?碰到了好的投资机会,敢不敢拿存款出来赌一睹?
各种前进或放弃的选择积累下来,你觉得谁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速度会更快?
这就是机会成本带来的严重后果。
社会竞争很残酷,一步错,步步错。发展快的人会踩到发展慢的人头上,被踩的那个人可能永远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卢瑟。
可以这么说,养育后代虽然实现了血脉延续,也有可能给你带来各种回报,但是这个项目消耗巨大,会让你在壮年时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如果你不是战斗力特别强或者家里有一定的积累,那么你有可能就此走向一个失败的人生。
当然,从家族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就算再失败,有后代也比没后代强,因为没有后代的家族未来等于0。但是愿意为家族未来献祭自己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
我们现在对于这个趋势的感觉并不明显,因为我们只要环顾一下四周,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成功者大都也是拖家带口,他们并没有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不利的地位。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严重下滑是90后进入育龄之后的事情。
在70后80后这些世代里,生儿育女仍然是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在之前的职场里,大多数精英都要养育后代,吃单身红利的职场精英并不多。而且在之前的观念里,不成家的人会让人感觉不靠谱,这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择。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我们国家2010年的初婚人数是1200多万对,到2020年的时候只有840多万对。
从90后这一代人开始,和你一起在职场上竞争的同龄人中将会出现大量不用带娃的人。
以前老板没得选,现在的老板在单身打工人方面有大把的选择,而且观念上也已经没有阻碍。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选?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说法,叫“35岁的职场危机”,说的是35岁以上的打工人会被职场歧视,不容易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歧视啊?还不是因为你拖家带口嘛。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养娃大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即使有相关法规出台去保护养娃大佬的就业权利,那也仅仅能保个底而已。个人的上升空间是没有办法通过法规来保障的。
老板留着你和老板更倚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单身大佬并不矛盾。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促进打工人生育的建议,包括给予打工人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社会提供更完善的儿童看护服务等等,这些都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解决不了下面这个根本矛盾:
在个人生产力大幅提升的现代社会,个人把时间精力用在养育后代上所造成的生产力损失是惊人的。
别人比你多出来的这些时间精力,可以用来创造巨大的价值,进而碾压你。
大家都在同一场社会竞争中,不养育后代的人相当于作弊。
当然,养育后代也是在创造巨大的价值,只是这个价值要在几十年后才会兑现,而且社会对于你为此付出的努力顶多口头表扬一下,当前的游戏规则真正奖励的还是那些把更多时间用在工作上的人。
于是我们就发现一个很讽刺的现象:不管你是消极度日以享乐为主,还是积极向上以事业为重,不养娃都是最优选。
这种矛盾最终造就了年轻一代的新策略:躺平
*|**无懈可击的选择*
“躺平”一词最近非常流行,不过他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最极端的是那种根本不干活,完全自暴自弃式的躺平。但是这种极端躺平没什么讨论价值,他们最终要么饿死要么饿得爬起来干活,有家底的除外。
我在这里说的“躺平”,是特指在一二线大城市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正常工作,但是不成家不生育,对传统观念赋予的成家立业的责任持不合作态度的这么一种躺平。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种躺平确实颇具性价比。
打工人对于大城市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向往那里的高收入,另一方面又纠结于那里高昂的生活成本。但是你一旦选择了放弃成家,局面就豁然开朗了。
首先你可以选择不攒钱买房了。就算你认为买房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确实也是),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在自己生活的这个昂贵的城市买。
你可以搞投住分离,租着现在的房子,然后选择去一个不那么贵,同时还有上升空间的城市进行投资。这样就不用整天被自己所在城市的房价撵着跑,也不会因为一时凑不够本市的首付而错过全国市场的涨幅。
而一个普通人想要拥有这样的战略主动性,靠的就是不成家
然后你的账单里还不会出现与小孩和配偶有关的大量支出,基本上你的开销只需要覆盖房租和伙食。
这个时候大城市高收入的优势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每个月都有大量的盈余,可以用于投资,用于自我提升,用于应对风险,当然了,也可以用于享受。
尽管我并不赞成享乐主义,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把本来应该用于经营家庭的资金拿去享乐的话,真的会非常爽。你所能实现的享乐水平会超出你所处的阶层。
同时大城市对于老家来说天高皇帝远,长期单身也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
这种躺平策略几乎无懈可击,他所引发的趋势绝不是专家几句好言相劝就能扭转的。
如果非要去兼顾年轻人生产和生育的需求,那么效率最高的模式其实是“留守儿童模式”,也就是把养育后代的任务大部分交给爷爷奶奶这一辈。
这个模式保证了年轻人在拥有后代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全力在大城市打拼,它本质上是利用退休老人的劳动力来释放青壮年的生产力。
但这个模式并不被人推崇,除了它有可能带来很多教育和亲情方面的问题外,它还给退休者带来了巨大的劳动负担,存在道义上的困境。
退休人士刚领上退休金,又要开始干起保姆的活,这使得退休金看起来不那么像退休金,倒更像是国家发的“育儿工资”。
反之,如果不生育后代,则不仅年轻人可以在职场上心无旁骛,还能让老一辈充分享受退休金带来的闲适生活而不需要再付出劳动,可以说这才是充分吃到了社会红利。
聊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社会的种种规则和现实都在把年轻人往不生育的方向在推,如今想从提升个人生育意愿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可以说是毫无希望的。
既然微观上是没戏了,那么宏观的角度有解决方案吗?
宏 观
————————————
*|**人类的天花板*
就在200年前,人类总人口还不到10亿,如今已经超过70亿。
世界人口的大幅增长期就是近几百年的事,尤其是在20世纪,这一个世纪增长的人口是人类整个历史的三倍。
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实现了工业化,化肥得以大规模运用,再加上水利灌溉、选种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大幅上涨,从此工业国家的人口再也不需要受到粮食瓶颈的限制。
在这种发达生产力造就的优越环境下,人口自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张,但是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人口增长率从60年代开始就突然跳水。
目前预计到2100年全球人口增长率将跌至历史低点,且人类总人口到100亿上以后增长就会变得非常乏力,这里就是人类的天花板。
所以人口增长乏力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甚至不是东亚文明圈独有的问题,它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现象,甚至包括那些我印象中特别喜欢生育的国家
印度生育率走势:
美国生育率走势:
阿联酋生育率走势:
这些国家的生育率在数值上虽然比中国高一些,但在走势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单边下行,这已经是世界的常态。目前高生育率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落后地区。
注:红色和紫色区域为高生育率区域
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一个现代国家成功扭转了生育率下跌的趋势,现在人类社会所有试图扭转生育率下跌的策略都是无效的。
当前现代国家促进生育的主要策略是对生育行为进行奖励,比如说新加坡生育第一胎的父母可获得的各种奖励加起来,总额可以达到约合10万多人民币的水平。
不过效果大家也看到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作用。
原因其实很简单,相对于养育后代所需要牺牲的巨大机会成本来说,政府能提供的奖励只能算是蝇头小利。他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法改变那些铁了心不想生育的人。
而且国家的奖励额度不可能无限增加,因为政府本身不创造财富,他只是分配财富,一个群体获得奖励的同时,另一个群体必然就会遭受损失。
如果奖励太多,那么意味着其他人损失很大,这又会打击那些人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总体财富下降。
那人口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理论上有,实际上又没有。
*|**问题的本质*
为什么说理论上是有解的呢?
我们先暂时把有效人口(能接入现代工业体系的劳动者)看成一种生产资料,那么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有效人口的生产速度跟不上其他生产资料的生产速度,进而造成了人口短缺。
当我们在鼓励大家提升生育意愿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鼓励大家减少用于生产的劳动时间,把更多的劳动时间用在养育后代上。
但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个死胡同,因为减少生产劳动时间不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天然的会遭到整个系统的抗拒。
现实中的直观感受就是当你真的打算花更多时间去养娃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周围的各种力量都在阻止你这么做。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真正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去鼓励大家多花时间生育,而是提升生育的效率,即降低生产(培养)有效人口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
但是不要忘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不是工业产品
对于一个工业产品来说,如果我们要提升效率,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采取什么办法呢,很简单:
大规模分工协作
每个人都只做自己擅长的那部分工序,然后一起协作,把效率提上去。现在的工业产品已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全社会参与到产业链中,生产效率极高。
但人不是产品,这个逻辑没法应用到人口增长中,总不可能一批人专门负责生,一批人专门负责照顾,一批人专门负责医疗,一批人专门负责教育等等等等。
虽然这么个人口工厂流水线的玩法效率确实会很高,理论上可以彻底解决人口增长速度慢的问题,但是他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所以说实际上无解。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人的产权不属于他的生产者,而是属于他自己。
也就是说父母并不能直接从“养育一个合格的劳动人口”的这个行为中获益,只能被动等待后代的回报,至于回报多少完全随机,而且这个收益不易转让。
没有可分配的收益,自然就无法建立起大规模的协作体系。
所以人类养育后代这个工程只能靠传统的家庭模式来完成。父母要扮演从生育到生活的所有角色,得到的协作支持有限,并担负所有成本和风险,主要靠爱发电。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么一个局面:
在人类其他领域已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时候,人口的生产仍停留在小作坊的水平。
小作坊和社会化大生产当然是不匹配的,这就是人口问题的底层逻辑:
低效率的小家庭抚养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力高速提升的需求。
如果要打破小家庭模式的束缚,把人口资源按工业产品的标准去对待,那就势必冲击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没人会去这么做。
所以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人力资源不够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基本面。
事实上现在人类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远远没有爆发,因为就目前而言,现代工业体系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个较小范围内,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完成工业化的不超过三十个。
也就是说人类现在的生产力对人口的需求还不是很高,各国或地区之间腾挪一下人口也基本还能凑合。
比如说落后国家和地区没有发达的工业,消化不了就业人口,那么这些人口就可以转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体系,去弥补那里的人力缺口。
但如果有朝一日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完成了工业化,那么人类社会对人口的需求会到达一个非常高的程度,这时候缺口很大了。
从人口和生产力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
生产力提升—>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快速增长—>生产力快速提升—>鼓励把更多时间用于生产—>生育时间减少—>人口减少—>生产力发展减速—>个人发展机会减少—>劳动积极性下降—>人们开始消耗存量财富回避现实—>文明堕落。
目前发达国家补充工业人口的主要方式就是从落后国家和地区引进人口。
但是因为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低下,且不同文化间的共识差异很大,所以引进人口的风险和成本也很高,搞不好就是负作用。
而且从落后国家过来的新移民往往会随身携带落后国家的生育观念(倾向多生),同时这些移民初来乍到,时薪也不高,增加工作时间的边际效益低下,所以这些新移民的生育率往往很高(对于他们来说生娃耽误不了什么事,更不用说还有福利奖励)。
但外来人口过快增长又会对该国原本的生活方式和共识造成冲击,这也是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困境。如何管理好外来人口将是各发达国家未来发展的胜负手。
而中国的情况又比较特殊,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超过欧美或者非洲人口之和,外来人口就算有,也只是杯水车薪。
所以中国的主要措施只能是内部人口迁徙以及人力资源挖潜,人口将继续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向发达地区,同时进一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工业人口,并逐步增加个人劳动年限。
结 语
————————————
前几天三胎政策出来后有很多吐槽的段子,但有一说一,放开三胎当然是件好事,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想生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不想生的人也没啥影响。
当然有人提出三胎政策会伤害到职业女性,因为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担心员工连生三胎的可能性而不太敢雇佣女性。不过这个问题探讨起来其实比较复杂,他本质上不是生育权利带来的问题,而是各种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城市中间阶层对三胎不会有太多的向往,因为他们主要的财富来源是劳动所得,也就是直接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收入,所以如果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养育后代上,会对他们的收入水平造成巨大冲击。
而富裕阶层有足够的财富把养娃的劳动高质量的外包出去,对个人的时间影响不大,多生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边际效益很大同时边际成本很低。
底层人群的情况则是他们的时间价值有限,同时生活又有社会保障兜底,所以多生娃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就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尽管很累)。
所以这个政策还是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没办法有太高的期待,三胎政策的效果再怎么好也不可能超过当年的二胎政策。
对于个人来说,养育后代可以看作是一项长期投资,它和其他投资一样,有风险、成本、收益等因素;投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客观存在,不是每个人都能撑到回报期,倒在黎明前的大佬数不胜数。
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决定开启养育后代这个项目需要有长远的目光,或者本身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只是单纯的计算眼前利弊,很多人会望而却步。
不过随着人口增长乏力和通货膨胀的加剧,劳动力的价值将会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养育后代确实是一笔很好的长期投资,前提是你能忍受投资过程的艰辛。
从宏观上来说,人口当前的增长模式匹配不了日益发达的生产力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个趋势我们只能去面对,没必要自欺欺人的觉得只要年轻人努努力就能把这个趋势扭转过来。
不过尽管整体上的人口增长十分乏力,但人口会从效率低的地区流向效率高的地区,所以高效地区会因为人口流入而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
所以如果还有什么现实的建议的话,那就是:
尽量去人口增长强势的地方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