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事,趣说资本主义

“资源总是稀缺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提如 是说。

但是如果资源,并不具备稀缺性会怎么样?

不妨试想一下现在楼市上面的房子?资本主义特有的激烈竞争,会让资本家生产更多的产品,更优质的产品,更低廉的产品。

但是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产品生产出来了,总是要卖给人的吧?

然而人买不起怎么办?这就是所谓的“过度生产”。

OK,银行来帮忙——于是,贷款就出现了。

贷款搞了这么多年,能贷款买的,估计也差不多了,现在最后还剩下的一批,贷款都买不起的了,那该怎么办?

这也就是说,债务延缓了过度生产导致的危机,但也只是延缓,并不是根治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债务使最终发生的危机变的更为糟糕。

或许,你想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提出的这个论点。资本主义潜在的过度生产倾向,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所在。

怎么样在当代生活的更好,可能,我们应当从头开始理解一下“资本主义”。

第一生、商业资本主义

1601年-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了三支远航船队前往东印度。其中第一次最为顺利,带回来了四船的货物;第二次也不错,带回来了三船的货物;但是第三次血崩——一毛钱都没带回来。

第一个问题,船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个问题,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个问题,该行为是否有形成一整套产业链?

船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是伦敦的富商和贵族及其附庸,他们提供了资金以及信息、权力上的支撑,这些基础的东西,让远航成为可能。

img

第二个问题,这种远航的利润完全来自于稀缺性和距离——当时带回来的主要成分是胡椒,这可是欧洲没有的玩意儿,如同丝绸之路时代中国输送给西方的瓷器,因为有限的稀缺,使得这种货物的价格堪比黄金。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基本上促使了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人们投入金钱,得到更多的金钱。

但是第三个问题的程度,是决定这个“资本主义”的性质。

首先,船出海航行,是要用人的吧?带回来的货物,是需要人去将它们转换成金钱的吧?是否需要对危险进行防御?于是有了弹药和雇佣兵。船是需要人来制造的吧?船也需要检修保养吧?于是有了船厂。远航这不是一两天的事儿,足够的食物显然是必需品,那么也就是需求当时生产的粮食。不过因为远航的船只数量有限,所有的这些,虽然都需要不同人的参与,但是——

所影响的范围有限。

img

比如说,需要水手与农夫,但是撑死一千人的水手和三五千的农夫。

所以,这种通过远途贸易需要以获取巨额利润为目的的大笔投资,可以成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它们被冠名为“商业资本主义”。

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商业资本主义可以成为资本主义,但是当时的欧洲却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原因是这些初期的“商业资本主义”对于社会的影响有限,绝大多数的欧洲局面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资本所有者的商业活动并没有影响他们。

第二生、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的飞速扩张,应该是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不再是仅仅通过获取有限的“商品”牟利,而是开始大规模的制造商品。

img

资本汇聚在一起之后,通过同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同时租凭大量的场地——这些新厂房和新机械偶尔产生高成本,然而这个阶段下公司活动的主要开支是工资。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问题,从资本主义之前,农民的作息时间是完全“自由”的,与现在“上面有人”监督工作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农民,他们对于具体时间的安排是自由的,他们控制着自己的时间节奏——该做什么,怎么做。

当然,这种自由只是一种相对的,毕竟在封建社会时代下的农民,必须要承担地租、税收、徭役等明目驳杂的压力。

img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阶段,这个情况被打破了。曾经的农田现在被资本租聘成了厂房,在这些田地上耕作的农夫成为了工人,工人被集合起来利用各种生产设施大量的制造商品。

那么资本与工人之间必然有着一种对立:工人的自由与资本的收益。“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获取利益的本性在这一阶段使得市场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资本的收益往往只有在早期可以得到暴利,随着更多资本和工人的涌入,行业的利润被压低。

此时做为公司主要支出的工资开始被削减,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效率开始被严格计算,于是产生了“休闲”这种称谓。

工人希望更多的假期,资本需要更多的生产和更高幅度的利用。

权衡之后的妥协就是我们现在的五天八小时(或许是吧),工作和休假被严格的区分开来,当然附加产物就是诞生了“休闲业”,这一阶段之下土地、农夫被大量的吸入进来,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img

第三生、金融资本主义

既然资本的本质是为了追逐利益——那么何须依据固有的“实物”来做为载体?

发展到现在的资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一阶段诞生的产物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以股票、期货这类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及各类金融衍生物。

img

人们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或者知识,操纵资本在市场上进行相互的博弈。——如同之前将资本转换成各种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进行的博弈一般。

大到公司收购董事股权更替,小到广场舞大妈买个理财产品,这些都属于是金融资本主义。

当然,这个资本主义不是说你必须要有多少多少亿万的金钱,可能一块钱都是一个“资本”。

第一事、阶级对立

资本主义从诞生之初开始,就必然会形成两个阶级:掌握资本的资本阶级,和没有资本的无产阶级。

在社会发展的任意阶段,一般都会有阶级的存在。

img

比方说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与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者与无土地者。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也阐述过,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但是这种理论上的说法我们感受可能没那么明显,我们说点具体的。

在二战之后的早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工厂都是设立在国内,当时国内的工人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公会”,不同国家的公会形式不一样,在美国是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而在日本则是公司为单位的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领导组织内的工人跟资本家谈条件,多数情况下就是福利和工资的问题,以罢工或者阻碍生产做为手段。在这种斗争之中,阶级对立表现的非常明显。

但是在20世纪如火似荼的工会活动,在21世纪的今天,基本上没什么动静了。

img

一事、工会动静消失的原因

在20世纪的中后期,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或者是欧洲其他的发达国家,资本家们意识到了国内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纷纷将工厂设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此时国内的工人阶层彻底失去了这些原本可能是自己的机会,世界化的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竞争让这一批工人失去了工作。

这种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进行的。

比如说工厂的转移,美国最开始是将工厂设立在墨西哥边境,后来墨西哥的劳动力也提升之后,就将工厂转移到了东南亚,而后是中国,现在也在逐渐转移到印度。

img

在世界化的资本主义之下,无产阶级对于资本的抵抗显得是如此的绵软无力——资本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无产阶级曾经所倚仗的罢工现在完全就是个笑话。

第二事、阶级矛盾

不过就算没有了无产阶级的对立矛盾制约,现在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还有另一个矛盾,就是开篇提出来的那个生产过剩的问题。

如果无产阶级普遍没有工作,没有钱,那么资产阶级投入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是无法消化掉的。

所以资产阶级在跟政府PY交易之后,鼓励政府放贷给个人,尤其是以车、房这样的大宗商品。

但是放贷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无产阶级所能拥有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借钱买房买车买水果之后,那么必然导致的是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消费能力萎缩。

甚至因为一些额外利息的产生,整体的购买能力还不如不放贷的情况。

这种鼓励用户提前透支消费做出来的消费数据,就如同泡沫一样——支撑这些数据的是沉重的个人债务和社会债务。

债总是要还的,泡沫总是会炸的。

img

如同2008年的次贷危机,银行和资产阶级认为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可以无限的玩下去,他们认为自己拥有所谓的“最顶尖的金融技术和风险规避平衡能力”,然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狠狠地在这个“感觉良好”的脸上扇了一巴掌。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获取资源的有限性和满足生活的资源需求量是这一阶层的矛盾;

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获取利润和生产过剩是他们的主要矛盾。

第三事、金融危机

在上一章节里面其实已经说出了经济危机的根因。

过度生产,这是其一;还有一个我们不妨称之为“非自然需求”。

我们先简单看看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泡沫事件。

img

起初郁金香是个稀缺货,偏偏市场上对这玩意儿的需求又“特别大”,注意这个特别大,这个时候是真的特别大,需求远远超过供给。

既然这样,那么资本有义务,也有驱动力大量增加郁金香的供给。于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但是不行,还不够。

购买者发现他们还是很难购买到郁金香,那这样吧,成品的郁金香我买不到了,我就买田里面的吧。

img

这其实就是期货。

这一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多细说,主要是这种“期货交易”一旦产生,很多原本对郁金香没兴趣没需求的人也凑合进来了——反正这东西好卖,我就先买了屯着到时候转卖给其他人,岂不是可以大赚一笔?

那么到这一步,其实就已经埋下了崩盘的根了。

在当时交易里面,约定的合同日到达之前的几天,交易变的无比疯狂,价格往天上疯涨,结果这个价格疯涨到了“正常需求的用户觉得买不起了”。

那么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

血崩。

img

全部成为了废纸,一文不值。没人买了。

在疯涨那个时候的那个价格,就是“泡沫”,“需求的泡沫”。因为实际上市场并没有“那么多需求”,这些需求都是“看上去是”。

你想到了什么?

但愿是“房市”——试问你家小区入住率有多少?

img

不过这里我们说房市不是认为房市会崩盘,而是说现在房市里面或多或少有些泡沫,至于结局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生产与消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产就是“为了消费使用”,但是在资本主义之后,生产与消费分离了。生产不是为了消费使用,而是为了放在市场上售卖。

既然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那么就出现了前文多次提到的问题——既然做出来就可以扔市场上售卖,那我干嘛不玩命的制造?

市场上流通的过量商品,埋下了 经济危机的隐患。当市场上产品出现难以售卖情况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削减开支来降低成本,简单理解就是裁员。

被裁员的人失去了收入来源,于是减少了消费开支。此时产品更加的难以售卖。

循环下去,金钱被储蓄,而不是消费流通,经济危机爆发。

img

但是马克思认为,危机使资本主义得以继续前进,因为危机消除了过度生产所带来的负担,淘汰了效率最低的生产者,一旦工厂倒闭和破产使生产降到接近需求的水平,就能重新开始良性循环。

确实,每一次的循环会导致“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的(新)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如他的一些追随者认为的那样,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将以经济大崩盘的方式灭亡。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这个产物。生产远超消费,并且由于世界经济在当时的流通性,工业国首先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供应出口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这也是之后的经济危机每次爆发就是世界性的原因,因为世界经济在许多方面都是流通的,是一体的。

回到我们最初说的,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益,现在跳广场舞的大妈都知道将钱不能存在银行里面,而是去购买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

此时金钱的性质已经成为了投资。这种购买不是因为“产品需求”,而是因为追逐利润下的“泡沫投资”。

投资产生的泡沫反过来又让市场看上去“更加繁荣”,可惜泡沫虽然好看,但是总会是炸的。

img

于是经济危机就来了。

如此循环,直到,人们找到下一个合适的社会制度。

那,还记得当初的《国富论》概览么?

会不会就是疯狂生产,然后99%的人被政府如同养猪一般的圈养起来,发钱给大家来“消化”掉生产出来的产品呢?

img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