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奶酪里的经济学

你有没有想过,一块好奶酪和一种好货币,会有什么共同点?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会告诉你,它们的核心特质惊人地一致:耐储存、易运输、可分割。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在时间、空间和规模上被自由交易。这些特性不仅是“硬通货”的基石,也恰好描述了人类另一项伟大发明——奶酪。

奶酪,曾经的“硬通货”

正是因为兼具以上特性和高营养密度,奶酪在人类军事史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关键角色。

想象一下古代的军队。如果你的粮草主要靠庄稼,那么你的部队就会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难以进行长途征伐。但蒙古人不同,他们是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陆地帝国的缔造者。他们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干肉、发酵马奶,以及硬奶酪。这些食物让他们得以远离故土,发动持久而残酷的围城战。从古罗马军团到蒙古铁骑,奶酪为无数士兵提供了能量。

奶酪的“硬通货”属性,甚至让它在历史上多次真正扮演了货币的角色——承担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这两大核心功能。

在中世纪早期的地中海西部王国,农民用奶酪支付地租是常有的事。直到20世纪,喜马拉雅地区的牧民社区还在用奶酪向政府缴税。更有趣的是一个关于伦敦大火(1666年)的记载,当时有位叫塞缪尔·佩皮斯的日记作者,眼看大火就要烧到自家门口,他急忙在花园里挖了个坑,把自己最珍视的财产埋了进去——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块巨大的帕尔马干酪。

这些历史片段生动地说明了货币是如何自发、去中心化地产生的,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货币必须由国家创造”的理论。当然,严谨地说,奶酪并非真正的货币,因为它未能在任何地区成为被最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但它无疑是理解货币本质的绝佳案例。

“政府奶酪”:一个干预主义的荒诞故事

奶酪不仅能帮我们看清货币的起源,更能揭示一个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谬误:政府干预对社会有益。

经济学家米塞斯曾说,当政府试图干预市场现象时,干预主义就诞生了。要说阐释干预主义的荒诞性,恐怕没有比“政府奶酪”的故事更戏剧性的了。

我们不妨从故事的高潮讲起:目前,美国政府在各大仓库,尤其是在密苏里州的“奶酪洞”里,储存着大约1.4亿磅(约合6.4亿公斤)的奶酪。

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全美国人民不吃别的,光吃这些奶酪,从热量上计算,足够他们吃上整整4天。

一个宣称信奉自由市场的国家,怎么会囤积如此巨量的奶酪?这就要从哈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说起。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评判一项经济政策,不能只看它对某个群体产生的短期影响,而必须考察它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期后果。

故事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历了一场乳制品短缺,奶价上涨。为了平抑物价,卡特政府开始对奶农进行补贴。在短短四年里,20亿美元流入了乳制品行业。结果可想而知:过度生产。

奶农们心里有底:无论消费者买不买,反正政府会兜底收购。但新鲜牛奶极易腐坏,于是政府只能将过剩的牛奶加工成更耐储存的奶酪、黄油和奶粉。政府奶酪的库存,从此开始堆积如山。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来圆

许多主流媒体将当年的补贴计划描述为“善意之举”。但我们必须追问:政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康奈尔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安德鲁·诺瓦科维奇一针见血地指出:“几乎所有主要的食品援助计划,最初都源于农业部门的想法,因为我们生产了太多卖不掉的东西。”

换句话说,许多所谓的“扶贫项目”,并非始于对穷人的关怀,而是始于政府需要处理因干预而产生的烂摊子。

1981年,里根政府的农业部长在白宫记者会上手举一块五磅重的发霉奶酪,无奈地说:“政府手里有6000万块这样的东西……它正在发霉、变质……我们卖不掉,也找不到市场,只能想办法送掉一些。”

于是,轰轰烈烈的政府奶酪发放计划开始了。这些奶酪通过食品银行和社区中心免费分发给低收入家庭,并意外地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

一个看似微小的经济干预,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催生了庞大的食品援助体系。米塞斯早就警告过,介于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中间道路”是极其不稳定的,它只会一步步地将社会推向全面的计划经济。

干预的“配方”:从奶酪到玉米糖浆

“政府奶酪”的故事并非孤例,它揭示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干预“配方”:

  1. 政府补贴特定行业,导致产能过剩。
  2. 为了消化过剩产品,政府与行业联手创造新需求。

这个配方在美国农业领域被反复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玉米产业。巨额补贴导致玉米堆积如山,于是,高果糖玉米糖浆被塞进了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中,玉米乙醇则被包装成所谓的“绿色能源”大肆推广。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植物种子油上——这些曾经的工业副产品,在美国政府的营养指南下,摇身一变成了“健康食品”。

在这些故事里,谁是赢家?是那些能够游说政府、获得补贴的大公司。谁是输家?是所有纳税人、消费者,以及那些无法获得补贴的小农户。

有趣的是,随着时代变迁,乳制品行业的游说力量似乎不敌新兴的“反动物制品”浪潮。在美国官方的健康机构里,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大。这导致美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持续下滑,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今天政府的奶酪库存依然如此惊人。

从政府奶酪到玉米糖浆,从种子油到官方的“食物金字塔”,模式清晰可见:政府干预服务的不是公共利益,而是特殊利益集团。

奶酪给我们的教训

“政府奶酪”的故事,是政府干预主义一次堪称传奇的失败。它像一个寓言,提醒我们干预主义的恶果是多么深远和顽固。

它始于一个看似善意的价格管制,却最终扭曲了整个产业链,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并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和仓储负担。国家一旦垄断了法律和暴力,就有能力将其影响力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下一次,当我们看到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时,不妨想想那6.4亿公斤躺在山洞里、无人问津的奶酪。